如何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的案例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7-08
一个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
在教育逐渐向社会扩大的今天,教师已经不能单纯的只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而应该与时俱进,用心构建与家长的关系。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家长沟通的有效性。
1、明确目标,调整心态,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则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既然教师和家长都怀揣着相同的目标,那么相互沟通交流时就应该努力做到相互尊重,营造出坦诚相待、相互体谅的沟通氛围。
而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更应主动去营造这样的氛围。
有些教师在与家长的相处过程中,常有这样的忿忿之意: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都不关心,又何必杞人忧天。
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每次接孩子,一接就走,从来不主动跟老师来交流。
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作为家长,也许他不知道如何跟老师交流,交流些什么,又或许担心自己的见解不入老师的“法眼”。
即使他对老师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的仍然可以体谅:毕竟由于彼此角色的不同,在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及方法的使用上,彼此肯定会存在差异。
对这样的家长,完成可以主动上前,谈一谈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近况。
热情与关注也许会就此融化家长心中的坚冰。
如果抱着开放、宽容、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沟通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想,这应该也是一个专业教育者应有的素质。
2、发挥语言魅力,注重沟通技巧,让沟通水到渠成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多鼓励和赞扬孩子的优点,这种鼓励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愉快、自信地面对教师。
沟通时,对孩子在校的一些细节性行为的描述,可突出教师对该学生的关注,也会使家长倍感亲切。
当需要指出孩子存在的某个问题时,最好不要用“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这种说法直接指出孩子表现不好的方面,因为这会使家长心生反感。
完全可以换种方法,先客观公正地描述存在的问题或发生的事件,再指出:希望×××是可以怎样怎样,从正面提出恰当的目标。
在沟通过程中,提到孩子时,最好直接说出孩子的名字,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是作为“谁的孩子”存在。
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商讨性的语言,多征求家长的看法,在提出建议时可多采用这样的句式:建议……,觉得。
这样做看行不行吗。
而交谈一段时间后可略作总结,如“意思是……”“刚才说是这样理解的,看对吗。
”等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同时交流自己的理解。
交谈时忌用不耐烦、命令式的口气。
如“×××最近经常迟到,担心他会错过很多活动。
”而不是说“别让孩子再迟到了,他会错过很多活动。
”前者听起来,会更让人易于接受。
另外,语言沟通中,尽量用“”代替“”,直接用“”使语言的针对性很强,使对方和自己处于对立位置,而“”则表明大家是在一起面对某个问题。
如当孩子家庭作业没做需要家长督促时,可以这样说:一起来共同努力,督促他每天做好家庭作业,帮助他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不是直接说:们在家里要督促他把家庭作业做好。
在沟通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语言表述之外,非言语交流也非常重要。
如交流时要与家长保持平等的目光交流,避免仰视,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
用微笑、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用身体前倾间或以“对”或“是”等短语回应来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
注意力集中,不要边谈边干其他事情,心不在焉;
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或者有急事时,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
有些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喜欢对着孩子谈问题,而家长则作为旁观者被冷落在一旁。
这样的交流方式会使作为旁观者的家长在心理上产生排斥,认为教师实际是故意说给自己听,却又不开诚布公地与自己交谈。
还有些教师在交谈时喜欢双臂交叉,这个动作暗示着挑战和攻击意识,在沟通时忌用。
除此之外,沟通的场所也有重要。
曾经听到一位家长抱怨对教师的不满时说,某某老师把叫到班上,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那么多学生在场,孩子以后还怎么跟人相处呀。
实际上,不仅孩子的日后与同学相处是个问题,就是家长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打击。
还有不少老师喜欢把家长带到办公室里交谈。
如果是一两人的小型办公室,这样的沟通环境还可以。
如果是多人合用的办公室,里面人来人往,各种交谈声不绝于耳,在这样的环境中交谈恐怕并不是件愉快的事。
沟通交谈最好选择一些相对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
3、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选择合适有效的沟通策略俗话说:千人千面。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特点,而每位家长都有各自的特性。
在探讨教育方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
比如,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以前班上有位家长就属于这一类型,她是位高校教师,自身文化水平较高。
一次与在QQ上沟通时谈到孩子对自己言语的抵触以及情感态度上的一些问题。
她举了一些实例后,适时提了一些看法帮她稍加分析,同时向她推荐了吉诺特的《孩子,把手给》。
这本书在如何与孩子沟通上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她读了之后,倍感受益匪浅,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有信心。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不少溺爱型的家庭。
这类家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
班上曾经有位学生就是这一类型。
每次放学都是奶奶接送,而每次接孩子时,他奶奶必定会热情地跟说话。
谈话的内容大都是肯定自己的孩子如何爱学习,如何懂事。
而事实上这个孩子在课堂上经常随便讲话,破坏课堂纪律。
但对于这种类型的家庭,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
每次当对这个孩子表示出肯定时,他奶奶会倍加高兴。
在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后,再适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他奶奶也是高兴地接受,并希望老师能多加关心。
对于这类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要充分尊重他们,肯定其对孩子的情感,使其在心理上能接纳别人的意见。
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对于放任不管的家庭,老师在交谈时要多报喜,少报忧,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要予以肯定。
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吸引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
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成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越是难以理喻,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要做到先倾听而后以动。
4、提高自身素养,树立专业形象,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教师要多看与教育有关的各种书籍,以便能解答家长所提出的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素养,树立了专业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记得曾经执教班级上一位姓丁的孩子,他妈妈经常利用当时的《家校联系本》与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并针对一些问题询问意见。
一般在答复时,都会结合实例给出多条建议。
让她根据自身家庭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改进策略。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切忌一味指出孩子的不足,将问题抛给家长,却不提供任何建议。
这种做法在让家长束手无策的同时,也会降低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记得有一次曾听到几位家长在交谈时,一位家长这样说:家孩子这情况也知道,怎么办。
问老师,老师竟然说她也不知道。
当时这位家长是一脸不屑的样子。
这不屑的态度直接导致的就是对教师的不信任。
如果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自己实在难以现场解答。
也可以先缓一缓,待思考后给家长一些明确的建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