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蜕变,都要脱一层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最近家里有一个研究生快毕业的小祖宗,面临找工作的压力,每天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浏览各大招聘网站,西装革履走出家门,一身疲惫躺回沙发。看着他现在的状态,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刚毕业时候的样子。

算起来,自己已经算是过了小半辈子的人了,这小半辈子当中,前半段基本上是靠运气过的,后半段才有所觉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源自于一场公务员面试培训。

浑浑噩噩的大学前

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而我却不同。我上学的那几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小学的时候,干的最多的就是,夏天到野地里抓蚂蚱,冬天在院子里玩雪放炮;初中的时候,上课睡不醒,下课上厕所,放学怕被校门口的坏学生拦路,心惊胆战;高中的时候,生活更简单了,每天羡慕别人谈恋爱。虽然那几年没干什么正事,主业学习还算一般,没有拖智商的后腿,将就着上了个二本大学。

迷迷茫茫的大学中

其实浑浑噩噩和迷迷茫茫两个词没什么区别,只是浑浑噩噩的时候,自己没什么想法,而迷迷茫茫的时候,是自己想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想些什么。

上大学以后,心智渐渐成熟起来,意识到自己该有一些想法和行动了,于是学着别人厌烦自己的专业,每天翘课,假装到网吧查资料,到图书馆看书。既然厌烦自己的专业,那该学点什么呢?

我这个人其实当时是有一个核心思想的,那就是拯救世界,我也不知道这想法是怎么来的,但它切切实实就在我的脑海里。刚开始看了几本不知道什么书,书上说教育很重要,能提高国民素质,于是我就去蹭教育学院的课,听他们的老师讲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在蹭课过程中,我发现教育学的核心是教育心理学,我就开始研究心理学,心理学学了一段时间,发现书上说,心理活动其实是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脉冲作用,我就又转而去学神经心理学了。

就这样,一路走偏,越走越远,最后落脚到了生物化学这个范畴里。那个时候已经大三了,我就想,干脆考个研究生,去个好学校好好跟着老师研究研究这个神经问题吧。呵呵,结果,神经没考上,把自己快整神经了,生物化学专业课考试成绩以完美的零分结束了学生生涯,被无情地,毫无防备地扔到了社会上。

初入社会,从零开始

就像考研专业课成绩一样,我以一个小白的身份来到了社会上,开始学着别人做一些花里胡哨的个人简历,穿着不太得体的西装皮鞋,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碰壁,别人可能碰的是一鼻子灰,而我是碰的遍体鳞伤。可怜到,在我投出无数份简历之后,只有一家高尔夫球场的球童、一家饭店的传菜员、一家农药公司的销售员三个岗位给我打了电话。我果断去了那家饭店,以本科生身份,光荣地加入了都是初中文化的传菜员队伍。

语言毫无交流,配合毫无默契,工作毫无激情。就在这个时候,家人跟我说,不如考考村官吧,虽然不是什么正式工作,但也比在饭店打工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买了两本书,做了几套题,最后以倒数第一的成绩,加入了村官这支“准公务员”队伍。

照猫画虎,备考公务员

进入村官队伍,每天的工作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村里写一些材料,偶尔会被镇上借过去帮忙。工作看似简单,可对于我这个理科生来说,并不简单,关于文字性的工作,我向来是无感的。记得村长给我安排的第一项任务是起草一份村委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当时看着别人都在网上抄,我也在网上找了一篇,把名字改了改,就交差了。结果可想而知,被村长挑出来一大堆错字和没有改掉的名字,当时感觉自己就是一无是处,别说考公务员了,连村里这点活儿都干不好,还怎么到机关里工作。

可是,进了村官队伍,不考公务员,自己的出路又在哪儿呢?

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本着这样的精神,开始照猫画虎地准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行测基本以做题为主,申论主要是看看别人怎么写的,然后照猫画虎写一遍。直到考上公务员,期间参加各类公务员、事业单位、准事业编、银行、临时工招聘等考试十多次。当时就想,只要是个正式的工作,不管是啥,让我快点考上就行。最后,歪打正着,考到了一个县里的公务员。

面试脱皮,灵魂脱胎

说实话,当经历了那么次考试都没有进面试,突然有一个面试机会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那种一定要把握机遇的心情,在看的各位可能也有所体会。我当时是铁了心要抓牢这个机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通过跟家里人商量,花了大几千,报了本地一个面试辅导班,在辅导班里,封闭学习一周,强化训练两个月,每天除了上课和就是练习,没有任何其他活动安排,整个人都浸泡在面试培训当中。

就像人泡在水里时间长了一样,在面试培训班泡久了,太投入了,也是要脱皮的,每天强迫自己按照规定的思维模式思考、说话,慢慢地,人的灵魂都脱胎换骨了。

以前写材料没思路,从那以后,虽然达不到高水平的要求,但是不再没词儿了,提笔就能写,跟人打交道也有方法了,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为难了。整个人都自信了,生活好像一下子美好了很多。

趁热打铁,拿下法考

有了面试的经验,我发现,只要舍得脱皮,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记得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去水库抓鱼,在水库边上的草丛里我看到了很多白色的壳子,父亲告诉我,那是蛇脱下来的皮,蛇每脱一次皮,就会长大一些。当时对这种现象没有什么认识,面试完之后,突然想起来这件事,我觉得,人也是一样,脱皮就代表长大,多脱几次皮,就能多长大一些。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半年拿下法考,两年拿个法学双学位,四年内研究生毕业,七年内拿到博士学位。

为什么说前半段是靠运气过的?因为没目标,没思路,没想法,走哪儿算哪儿,歪打正着进了公务员队伍。后半段就不一样了,要目标,有目标,要思路,有思路,要方法,有方法。半年时间里,七本辅导书,我翻看了五遍,老师讲课的课件我听了三遍,讲义背了无数遍,有几本书都翻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以390+的成绩一次性通过了司法考试。第二年参加在职法硕考试的时候,专业课我只是对着辅导书看了看目录,回忆了一下内容,重点做了十几套英语模拟试卷,最后也顺利考上了。后来因为结婚生子,博士没有继续考。

重操旧业,搞定遴选

结婚之后,生活稳定了,而且当时的工作,社会地位比较高,工作环境好,各方面都能满足我的需求,就这样过了几年,直到宝宝开始上学,问题又出现了。

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开始上学之后,家长开始面临着接送、辅导作业的神圣使命。我当时的工作是在市里周边县区,离家虽然不远,但是一个来回也要将近一个多小时,如果遇上工作忙的时候,可能半个月甚至几个月都回不了家。在外打拼重要,但是家庭是基础,也很重要。于是,我开始考虑趁自己还不到35岁,遴选回市里,多给家里尽一分责任。

每一种考试,都是优中选优,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更别提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再去参加考试了。很多三十多岁的人,都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中老年人的行列,早就没了考试的激情和动力。可是看着渐渐老去的父母,看着乖巧可爱的孩子,看着辛辛苦苦的老婆,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开始重新拾起书本。

由于自己之前是业务科室出身,遴选这种侧重于考政策理论水平的考试,是我的弱项,要想顺利回城,必须再一次从零开始。遴选考试有五个重要环节, 一是报名 ,按照我需求,在报名的时候,必须选择一个单位相对较好,竞争相对较小,离家相对较近的单位,通过比对,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单位; 二是笔试 ,笔试简单来说考两样,一个是政策理论水平,一个是公文写作,公文写作要掌握基本格式和规范表述,政策理论水平则要掌握最新的中央和地方政策,还要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 三是面试 ,面试主要考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公务员面试相差不大,但要求要更高一些; 四是考察 ,和公务员考察不同,遴选考察是差额考察,有一定被刷下去的风险,需要好好准备; 五是试用期 ,试用期不合格,还能退回原单位。

这一次,我依然拿出了之前的精神,看书、听课、做笔记、做题,一遍又一遍。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只能靠努力来弥补,和那些成功上岸的人一样,我也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到深夜,用尽了时间,绷紧了神经,从公告出来到正式录用,大概半年多。

生活幸福,家庭美满

现在,每天回家五分钟,一天三顿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晚上陪孩子写作业,陪老父亲聊天,周末带老婆孩子看电影,生活其乐融融。在单位里,由于有了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事情得心应手,应对自如,还算比较顺利。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