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在海外 —— 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方言是地域文化与精神的载体。

“潮汕话”,在海内外已经有超过4000万人使用,包括亚洲地区的新加坡,柬埔寨,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美洲地区的加拿大西部,美国的西海岸等。19世纪中叶,随着汕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基督教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学习潮汕话,并创造了潮汕话白话字、并编写了相关的潮汕话词典。

 【海外】

美国传教士A.M. Fielde菲尔德(1839-1916))出生在新罕布什尔州,在普遍主义教会传统中长大。1860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师范学校。

 27岁时与未婚夫传教士旨先生Rev. Cyrus Chileott(1835—1865)订婚,未婚夫是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同时也是一名浸信会的传教士,届时他已经前往暹罗(泰国)进行布道,而在1865 年,当她决心前香港与未婚夫完婚,但在1866年长途远洋航行后抵达暹罗时,她得知他几个月前就去世了。她在悲痛中接管了他的布道工作,同时也继承了未婚夫的意志并且穷尽一生热爱与坚持,至死都未婚。

在菲尔德到达曼谷之前,美北浸信会在暹罗(泰国)传教已长达三十余年。当时曼谷的华人约有25—40万人,潮汕人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19世纪潮汕话几乎是唯一可以在曼谷听到的汉语方言。在前人传教士怜为仁Williams Dean,传教士高德Josiah Goddard等人的努力下已编撰了多部面向外国人学习潮州方言的教材。

菲尔德到达曼谷后最先要面对的就是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传教士怜为仁出版的《First Lessons in Tiechiw》与传教士高德出版的《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在菲尔德学习汉语与潮汕话的学习上有了巨大的帮助,菲尔德由于拥有良好的学历以及极高天赋的语言能力,同时受到怜为仁与一位华人助手的帮助下,仅用了一年的学习时间就掌握了汉语与潮汕话。

1872年,菲尔德在曼谷时经常出入当地外国人圈子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她的言行在当时19世纪略显刻板的教会教义中显得很出格,虽然她的工作非常的出色,但仍被当地教会勒令回美国休假。

1872年中,在回国的途中,当时的航线停经汕头港,菲尔德在停靠期间访问了汕头浸信教会,当地教会希望菲尔德回美国后能返回到汕头布道。1873年2月,菲尔德接受汕头浸信会创始人兼主持牧师耶士摩William Ashmore Sr(1824—1909)之邀来到汕头传教。当时的汕头已经聚集了来自大英长老会(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和美北浸信会的传教士。耶士摩早菲尔德十年到达汕头传教,潮汕话娴熟,对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较为熟悉。

1858年,也就是清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条约规定辟潮州为通商口岸,但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使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进行贸易。

   1860年,也就是清咸丰10年,应西方列强要求,汕头正式对外开市,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

   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又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1873年当菲尔德到达时的汕头已经成为开放港口之一,城市规划建设进入了现代化历程。

来汕头港的传教士多聚集在妈屿、暑石一带居住、活动,菲尔德也来到中心布道点磐石定居并创办了世界第一个为妇女开办的圣经学校——明道女校。

1876年斐姑娘又开办了男子学校,后与明道妇女学校合并为磐光中学。

1878年,菲尔德编写的潮州方言教材《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汕头方言初阶)由汕头印务公司(Swatow Printing Office Company)出版印行。该书是一本零基础学习潮汕话方言的英文教程,以汉字、罗马字及英文释义编排,此书更加注重于日常会话的口语训练。每一课均列举12条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语进行音义解释,再设计20多个句子训练这些词语的运用。教程分六个阶段进阶学习,该书的词句编排设计从口语入手,再到听写,由此看出菲尔德在潮汕方言的扎实基础上,并且发挥其大学学习的专业能力,在语言教学材料上的规律编撰。

由于当时的传教士大多为男性,因此菲尔德其特有的亲和力在汕头的教徒中受到广泛的信任和爱戴,被当地居民用方言称为“斐姑娘”。

1880年,在《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出版后的第二年,菲尔德即着手准备编纂一部内容更全面的潮汕方言学习词典。菲尔德编写此书的动机是她希望这部词典的用途不仅限于传教,且能提供给当时来汕的外国商人、外交官、探险家和旅行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使用,以便更好地与当地人进行沟通。从过往的历史来看,以往传教士编写的几种辞书从内容到体量均无法满足全面记录潮汕方言,客观上也限制了外国人深入学习潮汕话和潮汕文化。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 》(词典)的编纂计划遭到了耶士摩及教会其他同人的反对。耶士摩认为编纂词典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所需的经费不菲,若要编写潮汕方言词典,这也应该由他亲自完成,因为在当时他才是西方教会中公认的汉学家。此外,在教会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菲尔德仍要占用本该为教会服务的工作时间去编纂词典,这也遭到其他同人的强烈不满。耶士摩希望菲尔德能推迟这项花费巨大的计划,甚至是放弃,并把资金用在其他有需要的事情上。但菲尔德仍不顾教会的反对,决定力排众议,全身心投入到词典的编纂工作中去。为此,菲尔德推掉了明道女校的工作,离开汕头前往印书馆所在地上海全职进行词典的编纂工作。

1883年3月份,菲尔德终于完成《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 》(词典)的编纂工作并由上海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出版发行。菲尔德在该书的前言写道:

    编纂这部收录有5442个字的词典以及其他的相关工作一共耗费了作者四年的时间。感谢许许多多协助作者完成这部书的人,尤其要感谢卫三畏博士,他倾注的更大心血丰富了作者的汉语知识;耶上摩博上向作者提供了许多关于潮汕方言的宝贵建议;感谢那些在作者生病期间关怀作者的人;感谢为作者出版本书筹措资金的人;感谢晏玛太博士及太太,作者在他们家中完成了此书的出版工作。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在3年的时间里面菲尔德几乎是在凭借一己之力的情况下完成了词典的编撰工作,因此编纂时间超出了原先的计划。斐姑娘在一封信中写道,词典编写的进度很慢,打字员对汕头方言不熟悉,他们不懂所输入的词的含义,所以只能她亲力亲为。斐姑娘因此患上“化脓性眼炎”,一段时间内病情快速恶化,导致视力严重下降。词典出版之后,菲尔德即返回美国休假。

    1883 年到 1885 年,菲尔德在美国修养期间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学习医学,1885年的下旬回到汕头继续布道。

在那个充满灾厄与和战争的年代,访华的传教士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当时潮汕人无法完成的文学理想。而在他们的故乡美国,菲尔德除了传教士的身份以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科学家和作家,菲尔德对蚂蚁的研究 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她设计了便携式观察巢“Fielde Nest”,用以精确观察蚂蚁的行为。   

    1916年2月23日,77岁的菲尔德与世长辞,在遥远的东方她被人亲切的称之为“斐姑娘”,是位满怀理想与信念的传教士,与传教士怜为仁一样,他们都为潮汕话在海外的传播都做出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语言史上,让这种古汉语留下了独特的存在。

PS:每个地域的文化与历史值得所有家乡人民的骄傲。

本篇过渡插图设计:EDC

1.Ruth A. Tucker,“Fielde, Adele M.”,《基督教传教传记词典》,编辑。Gerald H. Anderson(纽约:Macmillan Reference USA,1998 年),210-11。

2.《基督教传道传记词典》,美国麦克米伦

3.张坚. 19世纪传教士斐姑娘与《汕头方言词典》

4.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7468172891

5.维基百科:https://en.m.wikipedia.org/wiki/Adele_M._Fielde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