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高一语文文言文 翻译!

《豫让论》,明儒方孝孺诘难志士豫让之作也。豫让吞炭漆面,为智氏复仇不果,自刎以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方氏以为“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窃以为以已度人,以理杀人,以此为甚。方氏之言,使忠臣寒心,志士扼腕,凡夫俗子益发不明死节大义。嗟乎!儒生之迂,一至于斯!
夫国士,未必经邦济国之士也。向不闻让以才智胜,史书亦未载豫让有济国之才。究其所以以死报智氏者,智氏重其品行,以国士待之,则让“故以国士报之。”无他,“士为知已者死”耳。
士君子立身事主,才智有高下。方智伯请地无厌之日,以让之才,未必洞晓其中利害。智伯扩地强大,苟有利于国家,豫让何乐而不为?方氏斥其不知早谏,实不近情理,古往今来,可以经天纬地,瞻前顾后者,屈指可数矣。建文时,燕王久有不臣之心,方氏既未能审时度势于先,更不能扶危济难于后,落得以身殉君,固然死得其所,可歌可叹,实亦步豫让之后尘也。智氏之灭,固有其必灭之道,方氏将其责归咎于豫让,豫让尽忠尽节,死而蒙尘,天下志士之心难平。秦求璧于赵,蔺相如须献智于前,全国完璧,弥干戈于无形,若以此相如之责而问难于廉颇,此诚刻舟以求剑者也。
至于三谏之论,亦何其迂也。关、张死,备欲穷蜀之兵以伐吴,设若诸葛三谏不从,伏剑而死,此其济国之士耶?此匹夫之勇,诚国之罪人也。诸葛事急从权,遣赵云救备于危难之时,后白帝托孤,六出祁山,不负三顾之请、国士之誉,是谓诸葛。晏子不死君难,尚为人称道,况于是乎?
豫让,国士也。方孝孺,亦国士也。凡慷慨赴难、庶几无愧者,即不负国士之名。“垂光百世,照耀简策。”为后人之楷模。人各有志,死各有方,志士已死,尚求全责怪,方氏之言,又何足道哉!
急急急!满意立刻追加悬赏!

第1个回答  2014-09-20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翻译】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也没有害处。若:如果;行李:即行吏,出使的人。即行吏;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
2.夫晋,何厌之有?【翻译】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呢?厌:通“餍”,满足。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翻译】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是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既:已经;封:疆界,这里作动词;阙:侵损、削减;焉:哪里。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秦穆公。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翻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荆轲刺秦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微:假如没有;谒:请。
2.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翻译】秦王一定很高兴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必:一定;说:同“悦”,喜欢,高兴。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翻译】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翻译】不久到了秦国,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读wèi,赠送。
《鸿门宴》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明天犒劳士兵,替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为:替。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善:交好。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翻译】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安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婚姻:儿女亲家。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翻译】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 籍:登记,给……登记造册。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我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事故。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翻译】现在有人有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因:趁机。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翻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为:被。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翻译】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辞别什么呢? 何辞为:宾语前置,为不翻译,正常语序是:辞何。
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翻译】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道:取道;间:抄小路。
10.沛公安在?【翻译】沛公在哪里?安:哪里;整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
必修二
《兰亭集序》
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怀抱;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先前(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参加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赤壁赋》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翻译】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游褒禅山记》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翻译】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翻译】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就和他们一起出来了。
③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翻译】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极尽那游览的乐趣。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翻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⑧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原因(缘故)了。追问

你在干嘛?

第2个回答  2014-09-20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奉事主君,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给予忠告并善于开导,销解祸患于没有形成之际,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垂留光辉于百代,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扶救危险于未乱之先,而只是牺牲生命于既败之后。以此来沽名钓誉,藉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俗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奉事于智伯,当赵襄于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哦!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哩。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斩衣三跃刺杀赵襄子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豫让回答是:“中行氏以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以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撼的。
  比如段规奉事韩康子,任章奉事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不管是段规还是任章,都竭力劝说其主君依从智伯的要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越来越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诉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索取土地于人家,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忿;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忿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胜过斩衣而死吗?”
  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虽是如此,不仅以“国士”而论,豫让是承当不起的;而且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从这点上看豫让却又成为有罪的人了。追问

不是翻译豫让论,是翻译上面补充提问的文章!

追答

上面补充提问的文章? 在哪

追问

《豫让论》,明儒方孝孺诘难志士豫让之作也。豫让吞炭漆面,为智氏复仇不果,自刎以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方氏以为“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窃以为以已度人,以理杀人,以此为甚。方氏之言,使忠臣寒心,志士扼腕,凡夫俗子益发不明死节大义。嗟乎!儒生之迂,一至于斯!

……
就在上面啊!

追答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奉事主君,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给予忠告并善于开导,销解祸患于没有形成之际,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垂留光辉于百代,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扶救危险于未乱之先,而只是牺牲生命于既败之后。以此来沽名钓誉,藉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俗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