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供给困难,陈毅支持张云逸:我把两个月薪水给你们搞烟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作者:阿克琉斯

1937年新四军组建后,由于缺乏物资,建立皖江根据地相当困难。新四军起初还能从蒋军第三战区领到一些军饷来维持生存和作战。但到了1941年1月,随着与蒋军的矛盾加剧,蒋军竟然调转枪口转向新四军,将新四军污蔑为"叛军",制造了皖南事变,之后第三战区完全停止了对新四军的物资供应,没有了军饷和物资,新四军的作战困难重重。

起初,新四军的主要经济物资来源于根据地民众交的税,虽然皖江根据地取消了此前蒋氏当局的苛捐杂税,农民的生产劲头很大,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 但打仗是很费钱的,百来个农民才能养一个战士,八亩田才能打一发炮弹。而打一场大战,有时就要耗费数不清的弹药。显然,仅靠农业是无法持久支持抗日战争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新四军。

1942年夏季,新四军第二师开大会,淮南军区司令员张云逸正在听着报告,无意间看见一名小战士偷偷将别人丢的烟蒂捡起来抽,感到心酸。虽然他自己不抽烟,但看着出生入死的战士连烟都抽不上,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天晚上,张云逸在床上翻来覆去,左思右想。淮南地区的烤烟很出名,但烟农种的烟草却被蒋氏官员和日伪胁迫,以低价收购,导致当地的种烟产业饱受摧残,虽然新四军赶走了日伪军和蒋军,但有好烟草却没有烟厂。 一想到战士偷偷捡丢的烟蒂的情景,张云逸手一拍,说:我们自己办烟厂!

但造烟厂需要设备和人员,新四军又该从哪里找呢?

很巧的是,在八路军不久前光复的桐城中,有几个商人开办了一家"群众香草公司",这家公司下辖的烟草厂中有一部卷烟机,生产一款名叫"神龙牌"的香烟。蒋氏官员认为有利可图,常常以各种名义敲诈勒索,使得工厂入不敷出,面临倒闭的危险。

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得知情况后,通过电话联系了这家烟厂的老板,对他说:既然你们经营不下去了,那我们就入股,一起搞烟厂。我出人,你们出设备怎样?老板起初还犹豫,以为新四军和蒋军一样,是想捞油水。

后经过协商,罗炳辉提出,工厂由部队参股经营,资金、人员由部队提供,部队掌握烟厂管理权,几个老板可以参与管理,也可以不用管理。不管怎样,烟厂的1/5收入都会付给那几个老板。 烟厂老板听了后,纷纷表示:跟着四爷(新四军)搞,一定有出路的!

陈毅军长得知陈炳云和张云逸想搞烟厂,表示支持,兴奋地说:打仗不能光靠农民,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工商业,这样才能自给自足,如果钱不够,我把我两个月的薪水给你们搞烟厂。

不过,陈炳云发现,要建好一个烟厂,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首先,烟厂若要盈利,一台卷烟机肯定不够。况且还要印刷香烟包装,但镇上只有一家石坊,仅有3-5个印刷工人,不具备大量印刷香烟包装盒的能力。搞清楚问题后,他们迅速到附近的天长和六合的工厂里找了两台卷烟机,又设法派人,托关系聘了两位技师,解决了设备和和技术人员的问题。

最后在香烟的包装问题上,由于找不到印刷机,新四军又犯了难。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恰巧军参谋长赖传珠到桐城来看牙病,听说办烟厂所遇到的困难,立即说:这事儿一点都不难办,上个月军部就通过上海地下组织,为报社购进的一套印刷设备。白天可以印报纸,晚上就帮你们印烟盒。

解决烟厂运转的所有问题后,陈毅亲自给香烟起名"飞马",寓意革命事业要像飞奔的骏马一样成功。

就这样,三台卷烟机加上20个普工、5个技工,新四军的烟厂开工了。飞马牌香烟从1943年5月开始投产,起初每天能生产600多条香烟供应部队,而剩余的则拿到市场上卖,赚取经费。飞马牌香烟适合普通民众,打破了高价洋烟的垄断,很受欢迎。

陈毅军长专门指示:质量就是商品的生命,飞马一要便宜,二要质量好。要"飞"到南京上海去,彻底打开市场,打破高价洋烟的垄断。

为确保烟草优质,新四军专门选派有经验的干部,自备马匹组成运输队,穿过日军的津浦线封锁,从定远、凤阳、泗县买到最好的烟草,并且通过来往于敌占区的商人,找到上海大烟厂的配方,制出了一种独特的香料配方,使飞马牌香烟散发出了和洋烟不同的独特香味。在新四军的督导下,香烟经过严格把控再包装,确保不紧不松无空头。质量检验小组除了对每道工序检查外,还额外对成品烟抽检,杜绝次品。

经过种种努力,飞马牌香烟做到了价格便宜,品质优异,主席抽了后也连连叫好。香烟刚开始,只是在淮南根据地出名,群众争相购买,随后各种订单源源不断而来。后来因为质量实在太好,敌占区的商人甚至冒着危险排队来订货。原本烟厂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平静的小村庄,因为烟厂热闹起来,前来购烟的商贩烟民络绎不绝。

香烟卖得好,钱赚得多,缓解了军队供给保障的困难。新四军利用赚来的钱,于1944年上半年购置了卷烟机和切丝机各一部,添盖了20间厂房,增加了100多名工人,增开了夜班。飞马牌香烟的产量增加到每天1200多条,相比1943年产量翻了一番。

1944年,飞马牌香烟因为出色的质量,实现了陈毅最初的设想。不光在淮南地区流行,还远飞到了南京、上海、杭州。巨大的销量和广阔的销路,为新四军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满足烟厂自身成本开支的同时,每月还可以上交军部40多万元。

同时,因为烟厂的建立,当地也从中受益,可以到烟草工作赚钱。烟农种的烟草也能卖得出去了,官兵们再也不用树叶卷烟了,百姓也有一款平价烟可买了。得益于烟厂的盈利,1944年秋华北遭遇旱灾时,新四军竟然可以从香烟利润中拿出1600万元支援灾区。

除了办烟厂,在当时抗战艰难的环境下,皖江根据地还通过发展根据地的工商业,修建抗战以来中国兴修的最大水利民生工程——黄丝滩大江堤工程,使境内8县400万亩农田和300万人民免遭水灾。

由此看来,"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这句歌词,唱得一点也没错!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