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读《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孩子上高一,寒假时语文作业的课外读物,就是这套“中学生思辨读本”,是2015年版初版,2019年7月第二版,到了2021年9月已经第8次印刷。

最早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感觉书名好拗口,只是由于惯性才下单购买。书到了后好长时间也没阅读,春节期间闲来无事翻开看了,是于漪先生作的序,对这套丛书作了极高评价。一直很喜欢于漪先生,为先生的直言、睿智、教育情怀,她说编选这套读书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和执着,中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读什么,怎么读,影响他们价值取向的选择、思维的锻炼与发展,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知识、能力向上向善的逐步形成与完善。

作者余党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这套书(共四本)是余老师总结10几年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经验,从中能看出余老师博览群书,就中筛选、剔除、总结之功力。

本书分人物篇、历史篇、思想篇、典籍篇、世态篇五大部分,共精选了32位当代作家、学者的“万字时文”,包括莫言、骆玉明、周国平、李洁非、资中筠、雷颐、钱理群、陈丹青、熊培云、刘亮程等著名学人,32篇文章我都认真读了,都很喜欢,自己星标的文章是1《穿制服的思想》赵刚,2《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资中筠,3《寒风吹彻》刘亮程。

每一大篇之前有”简括“,每一篇文章后面有”读点“,大部分是余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集体总结。

1.《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骆玉明

最近我正在听一部慕课《细读史记》,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陈纪然老师讲的,老师讲的通俗易懂,很接地气。骆玉明的这篇文章,是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封书信引伸开去的,司马迁遭受了世间的奇耻大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时候,如果不愿意接受宫刑,也可以选择死刑,死对于司马迁反而是轻松的,死了就可以结束这一切,生,还是死,成为司马迁最困难的抉择。

为了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史记》,司马迁毅然选择苟活,“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证明了思想的力量足以下视帝王虚妄的神圣与无理性的威权。

正是因为著成千古不朽的《史记》,也因为司马迁以思想和人格宣告世界未见得会被厚颜无耻的谎言彻底淹没,权力未见得无所不能,正义未见得一无所成。

你可以毁灭我的肉-体,却不能剥夺我的尊严与骄傲。

2.《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周国平

说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我是只知道他有个悍妇老婆,苏格拉底却怡然自得,与妻子相处欣然。他的学生柏拉图就老师法庭辩论以及欣然赴死的场景和对话,写了本《对话录》留传后世,我以前也买过这本书,泛泛读了,很多年了都忘了。

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3.《请想一想华盛顿》----王开岭

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也是发生大的社会震荡和思想激变之时,涌现大量纪念碑式天才人物,托马斯.潘恩、本杰明.富兰克林、帕特里克.亨利、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常识》、《独立宣言》、《论自由与必然》、《不自由,毋宁死》等。

有历史学者说过:华盛顿是打下了一场美国革*命,而杰斐逊则思考了一场美国革*命。

4.商君之死----李洁非

自商君之手,个人之恶变成制-度之恶。

5.阮籍三哭----谢宗玉

房玄龄的《阮籍传》记述了阮籍的三次大哭,母丧大哭,兵家女未嫁而死大哭,三曰穷途之哭。

阮籍“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魏晋风骨,在阮籍外在表现为言行乖张谬悖,以怪诞的举动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抗争。三哭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理想就像一棵被巨石压住的草芽,竟找不到一点冒尖的空隙,此时不哭,更待何时?

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

6.《纸上的李白》----祝勇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过:“古代的'中国'并不是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

李白的诗,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血液细胞。像传递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

李白是从天上来的,所以,他的对话者,是太阳、月亮、大漠、江河。

李长之先生在《李白传》中说:“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李白比杜甫薄情,这因为他们的精神形式实在不同故,在杜甫,深而广,所以能包容一切;在李白,浓而烈,所以能超越所有。”

只有在绝对的孤独里,才找得见绝对的自我。

最伟大的艺术,无不在最大的孤独里,实现了自我完成。

7.《关于苏轼》----日,吉川幸次郎

苏轼的知音在当时,就已遍布周边国家,千年后知音只多不少。

这是苏轼不惑之年任杭州通判时,岁末除夕时作的一首诗。怜悯狱中囚犯这首,让我想起伟大诗人杜甫的那首劝诫亲戚同意邻家老妇打枣一诗,《又呈吴郎》:

乌台诗案中,苏轼狱中寄弟弟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颖州初别子由》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8.《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资中筠

读过资先生一套五本的集子,买不到正式版本了,复印的,这篇虽读过,很是值得一读再读。

许多人不甘心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这一事实。。。。技术不待于科学,因为没有理论,不能举一反三,无法普及。技术只是手段。

是主动地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还是故步自封,自造壁垒,被动地欲迎还拒,这取决于我们的眼光与胸怀。

9.《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雷颐

我荒废多年痴迷网文的结果,就是竟然不知道雷颐、资中筠这些人。自从读过他的《历史何以至此》,恍若眼前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多维度观察之眼,这篇中原大饥荒的最初报道,是一个美国记者,不惧强权,勇敢揭露,终于从某些方面及时遏止了灾害的进一步严重。

“灾害完全是人为的,如果当局愿意的话,他们随时都有能力对灾荒进行控制。”

权-利的不平等,信息的不透明,言-论自.由的缺乏,政-治体制的不民.主才是加剧贫困和饥饿,导致大规模死亡的饥荒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重大灾害的时期,人们对民.主的作用和意义往往并不在意,或许只有面对灾害的严重后果,人们才能意识到民.主的重要。

对重大灾难的深刻反思,往往是社会改革、进步的重要帮助,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多难“才能“兴邦”,一个民族今天失去的,才能以明天的进步作为补偿。

10.《德国杂感》----罗瑾瑜

专.制主义与“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由于思想的启蒙远远落后于其他方面,德国在出现为数不少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同时,却并没有产生更多有影响的思想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成为受人尊重的强国,它的基石就是一个有着理性和自.由思想,并且有着独立人格的公民。如果这个国家,其大多数国民是反智、反理性和缺乏基本常识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国家的幸运,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11.《战后日本社会考》----胡平

何谓充满日本特色的脸?

它们热情而又冷漠,充实而又空洞,坚毅而又暧昧,紧张而又迷茫。

在德国公众心目中,“二战”中标志性的事件是纳粹屠杀600万欧洲犹太人的惨剧,而不是盟军对柏林和文化名城德累斯顿的轰炸;在日本国民心中,历史必须永远铭记的事件,却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而不是南京大屠杀。

12.《穿制服的思想》----赵刚

对于希特.勒来说,在他的统治下,不仅所有人要穿上制服,而且思想也必须要穿上制服。

在一个极.权专.制国家里,一切宣传必须为同一目标服务,所有的宣传工具都要被协调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影响民众,并造成全体人民的思想“一体化”。在纳粹德国,所有时事新闻的来源都被一个唯一的控.制者有效地掌握。资讯来源的唯一性,就使得希.特.勒这样的宣传家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塑造人们的思想。

在希.特勒看来,要使大多数人失去独立思考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在大多数人失去独立思考的同时,必须让仍旧保留着怀疑和批.判的倾向的少数人保持沉默。

极-权专-制主-义统-治者提出的计划与目标,是神圣的,不容怀疑的,更不容批评。一切对于这个目的与手段的公开批评,或者甚至是表示怀疑都必须禁止。

思想穿上制服的悲剧在于:它把理性的权.威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同时,在权威的压迫下,使人的地位渺小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思想。因此,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

剥夺思-维的权-利实质上就是剥夺精-神-的自-由,使人民丧失思考的权-利和能力。没有思-想,丧失了思-考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13.《裤子的革命与文化》----许博渊

文化好比水,其本性是流动的。文化交流的加速是全球化的必须趋势,而文化趋同又是交流的必须结果。

(清代)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抱着中国中心主义不放,人家在进步、在发展,他们在昏天黑地,花天酒地,陶醉于五千年灿烂文明。

(改开)中国人不再穿令他们想起意.识形.态分歧的毛.式服装,而和他们一样穿西服,还面带笑容,表明自己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维持者而非挑战者。

我们要警惕,在民族自尊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股自负的气息,以为可以不必韬光养晦了,可以锋芒毕露了。如果这样,将是对形势的误判,有百弊而无一利。

一个成熟的民族,应该是理性的、谦虚的、自信的,她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怕吸收别人好的文化。夜郎自大不是民族自信,而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有害于国家民族,是一种伪爱国主义,必须摒弃。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在于生活方式。在庸常的生活中,在无聊的市井间,在生命的交替与轮-回中,中国人的是非善恶和生老病死,都在其中了。底层的生存意志和抗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14.《讲故事的人》----莫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须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15.《寒风吹彻》----刘亮程

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