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过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1、过,度也。——《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 ——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11、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2、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过”用古文如何说

①<;动>;走过;经过。《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②<;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③<;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

④<;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⑤<;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名>;过失。《肴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⑦<;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⑧<;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⑨通“祸”(huò)。灾殃 [disaster;adversity]: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⑩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过”字的文言实词不同义项

过义项: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秦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4. "过"在古文中的意思

"过"【释义】姓。过 &lt;名&gt;

古国名

处浇于过,处豷于戈。――《左传·襄公四年》

姓,过国之后

过 &lt;动&gt;

(形声。从辵,表示与行走有关,呙声。本义:走过,经过)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

过(过)guò

⒈经历,经历某个空间、时间、地点:~去。经~。走~。度~。~节。~桥。~河。

⒉进行某种处理:~磅。~滤。~目。

⒊超越,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胜~。太~分。莫~火。~于激动。刚刚~期。已~半数。

⒋转移,传递,交往:~户。~电。~从。

⒌错误:~失。~错。知~必改。

⒍用在动词后面。

①助词。〈表〉曾经或完毕:看见~。去~了。曾用~。吃~了。

②与"来"、"去"连用,〈表〉趋向:搬~来。走~去。

①花费太多。

②辜负。

过(过)guō姓。

过huò 1.车的盛膏器。 2.通"祸"。灾祸。

5. 过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1、过,度也。

——《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 ——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 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齐策四》 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11、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2、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6. "过"在古文中的意思

1、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3、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4、[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7、度过;过活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8、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9、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10、错,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11、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12、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13、[语助]

〈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1、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7. 古文过什么意思

(形声。

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呙(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过,度也。

——《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行过夷门,见侯生。

——《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聊斋志异·促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

——《聊斋志异·促织》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

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8. [婉词]∶去世 [pass away]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10. 给予;递给 [give]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

——《通雅》11. 又如:过度12. 渡过 [cross]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14. 转移;过渡 [transfer]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过录底稿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

亦称“过片”)16. 〈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清· 林觉民《与妻书》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过从甚密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

如:过谈(往访交谈)24. 错,犯错误 [mi *** ake]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告子下》(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25. 失去 [lose]。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26. 怪罪,责难 [censure]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适(怪罪,责难)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元· 关汉卿《窦娥冤》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31. 传递 [transport]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34. 冲刷;漂洗 [wash off]。

如:过水(用水漂洗)35. [语助]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

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我去过北京饭吃过了〈名〉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过,罪愆也。

——《说文》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清。

8. 吕蒙正不计人过译文

原文: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行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行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译文: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进入朝堂(百官治事之所)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吕蒙的性格:为人大度,有胸襟,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气魄。

9.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