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福州民间信仰.海神陈文龙信仰的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2-09
【求助!】福州民间信仰·海神陈文龙信仰的资料
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随着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传遍了世界各地。但那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的传播。事实上,在世界各地人民接受了古代福建海神信仰的同时,他们也继承发扬了福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占全国第二。明人顾炎武说过,“海者闽人之田也”。据考,福建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航海行船,福建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福建沿海居民海神信仰的活动。在航海过程中,人们供奉的海神以天妃为主。天妃又称天后、天母、天上圣母,福建和台湾俗称妈祖。天妃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北宋建隆年间,终身未嫁。初以巫祝为事,受乡人崇敬。由于湄洲岛人多从事航海造船业,海上链碧航行,危险重重,因此人们常常乞求神灵保佑。林默娘死后,便被当地的人民供奉起来,当做航海的保护神。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重视,赐以封号,故天妃的名号便传扬开来。福建一地航海供奉天妃之事在历史上有诸多的记载,例如,“飞航万里,风涛叵测;玺书郑重,一行数百人之生,厥系匪轻。爰顺舆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礼必虔,真若悬命于神者。”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从福州渡海使琉球的陈侃对航海时供奉天妃的描述。福建历史上关于天妃信仰的描述,举不胜举,仅举以上文字,以概其余。但就古代福建海神信仰而言,除天妃信仰外还有其它的海神信仰。如“临水夫人”也是人们所敬仰的海神。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传说生于唐代棚消举,后被人尊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但她又同时掌管江河,为闽江流域的船民所崇仰。明代嘉靖年间,高澄出使琉球,使团成员多数为闽人。当海上遇险时,众人求救于天妃诸神。后经天妃降箕,说:“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回到福州后,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门外发现了临水夫人祠,忙请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异,不婚而证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从海上救人还也。”①闽人崇拜龙可以追溯到先秦。据《说苑·奉使》记载,当时的土著为了避免水怪的伤害,在身上刻画上蛟龙的形象。汉代以后,随着中原汉族南迁入闽,龙演变为龙王,逐渐人格化。龙王不但能主宰雨赐,而且还会兴风作浪,故百姓十分敬畏它。航海者遇到惊涛骇浪,往往以为是海龙王作怪,便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求龙王慈悲,给个方便。若遇到“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便认为是海龙王的缘故,则要举行特殊的仪式,加以禳解。如万历年间长乐人谢杰使琉球后,在《琉球录撮要补遗》中写道:“方舟之将至夷也,忽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役之老成者曰:此龙神迎诏也。顷之,涎涌如白塔,高可数十丈。涎尽处,突起白虹,直至天表,且不翅千余丈。如是者三桥世,有若鼎足,然虹尽处结成黑云,大可盈亩,须臾广。众请发牌止之,正使以为幻。人心汹汹惧甚,啧有烦言。余以安众心为请,始勉为书‘诏敕在船,龙神免朝’八字,牌一发,即云散于天,涎归于海。”②在古代福建沿海居民信仰的海神中,还有一位神叫拿公。据传,“拿公者,云福建拿口人。尝行贾,卧舟中,闻神语曰:‘某日将行毒于某处。’公谨伺之。至期,果见一人抛毒物水中。公投水收取之,尽食之,遂卒。以是面作靛色,后为土神。……后以功封‘护国天下兵马司协佑尊王’。海船必奉之者,以海上多礁雾,专藉神力导引云。……闽人云:公实卜姓,以业拿舟。为神,故称拿公。”清嘉庆十三年,侯官人齐鲲被封为正使出使琉球,齐鲲自福州出发,与其同行的使团航海人员主要是福建人。回国后齐鲲在他的《续琉球国志略》一书中又向世人介绍了另一位的航海保护神——尚书陈文龙。其渡海时共有二船,天妃与拿公神像供奉在头号船,尚书神像在二号船,其记曰:“同日,二号船遇暴亦然,文武员弁虔叩尚书神像前,乃免于厄。”又据同书载:“尚书陈姓,名文龙,福建兴化人。宋咸淳四年,廷对第一,官参知事,知兴化军为贼所执,不屈死。明时显灵,护救封舟,封水部尚书,立庙闽省南关外。”可见,陈文龙也是当时福建人民所崇奉的海神之一。清同治五年,闽县赵新使琉球。在这一次的渡海册封中,赵新等人除了供奉天妃、拿公、尚书等神明外,还供奉了苏臣神像。查赵新所撰之《续琉球国志略》可知,“神苏姓名碧云,系福建同安县人。生于明季天启年间,读书乐道,不求仕进。晚年移居海岛,洞悉海道情形,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殁后,于海面屡著灵异,兵商各船,均祀香火。每岁闽省巡洋,偶遭危险,一经吁祷,俱获安全。”概而言之,古代福建的海神信仰是多种的。除天妃以外,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诸神都担负着“慈航普渡”的庇护任务。显而易见,在人们的心目中,诸神的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祭祀海神的活动大凡有如下几个方面:准备谕祭祈报海神文、拜祭所经之地的天妃寺庙、造舟登舟启航的迎神送神仪式、航海途中向海神祈祷、许愿与还愿、海事完成后为海神奏请封号、题写庙记、庙额、撰写海神“灵应记”、捐资修建天妃庙宇等等。据载,通常在航海前必须准备好二道谕祭祈报海神文,这一先例是由嘉靖十三年使琉球的陈侃开创的。陈侃使琉球饱尝了海上风涛之惊恐,愈感“海神庇佑”之威德,故向朝廷题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写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报,……伏望圣慈悯念,下之礼部详议可否。万一其功当报,令福建布政司与祭一坛,庶天恩浩荡而幽冥有光矣。”③后礼部议复:“看得给事中陈侃等奉使海外,屡遭风涛之险,幸获保全。海神效职,不可谓无,赐之以祭礼亦有据。随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道,行令福建布政司备办祭物、香帛,仍委本司堂上官致祭,以答神。”④从此,册封琉球事先需准备祈报海神文,“行令福建布政司于广石海神庙备祭二坛:一举于启行之时而为之祈;一举于回还之日而为之报。使后来继今者,永著为例。免致临时惑乱,事后张皇。而神之听之,亦必有和平之庆矣。”⑤谕祭祈报海神文通常在确定册封琉球使人选后,即由礼部移文翰林院撰文。明清两代的谕祭祈报海神文内容大致相同。以下是康熙年间使琉球的谕祭海神文祈、报二道:由福建出使航海的另一重要活动是在天妃等海神庙中进香。凡所经之天妃等庙,都要上前行香。明嘉靖年间高澄与陈侃到福建准备使琉球时,有人教他们要祈祷天妃保佑,说“神司大川可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