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养成的一个习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1-05
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必须有好的素质。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付出努力,都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好习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才能成功。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才,一些人并不是天资聪明,可他们重视从小培养好习惯,不断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习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不注重从小养成好习惯,就会让坏习气困扰自己,直至很难摆脱而最终酿成大祸。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娇惯可能会给孩子的将来留下的隐患。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己也不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无尽的悔恨,可见,从小培养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们万万不能轻视。。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总是依靠父母。甚至,现在有许多的新闻报道称,有些大学生离开父母在学校生活竟然无法自理,因而导致自杀或者退学,最终无法完成学业。这些虽然是孩子自己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但其中父母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从孩子懂事的时候起,父母就忽略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而最终导致孩子一些坏习惯的养成。
  (1)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父母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孩子习惯培养上取得好的效果。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儿童,要把儿童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问题。
  (2)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不仅如此,如果某些好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就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被很快丢掉,而不良习惯则迅速形成。
  (3)习惯培养要按层次进行。我们常说做事情要按步骤进行,习惯培养同样如此。也就是说,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太过急躁,反而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4)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能泛泛地讲,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就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要求看得见、摸得着。
  (5)习惯培养要找好突破口。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能不分时机地一味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父母使用激将法,有的父母使用比较法,有的父母使用体验法,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要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要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不要枯燥地说教,而是要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
  (6)习惯培养需要必要的训练。一个人的正确行为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正确行为往往来自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经过严格训练,并最终强化成正确的行为。但是,一次偶然的好的行为还不能算是习惯,只有把这些正确的行为不断地进行强化,持之以恒,才能是正确的行为变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这时,好习惯也就形成了。因此,习惯培养中,训练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7)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培养良好习惯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并积极与学校教育配合。这样做,才能达到家校共振,使孩子的好行为真正变成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否则,如果父母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在家一套教育,在学校一套教育,孩子往往会变得在家一个样,在学校里一个样。
  (8)家庭内部要保持一致性。可以说,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而且还需要一个系统环境来支持。这个系统环境不仅限于家庭,还包括学校和社会,以及家庭内部环境的一致性。家庭内部的一致性,也不仅仅指父母之间的互相配合,还包括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习惯。
  有些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这不是因为没有受到惩罚,而是困为没有立即受到惩罚。有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有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这些话对孩子来说通常会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一是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可见,不及时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孩子会觉得你不过是说说而已,该犯的错误还是照样犯。这样,父母的话就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必须赶快执行惩罚措施。
  从心理学讲,习惯是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习惯的培养不是光靠说教就能完成的,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有好习惯的,还是有坏习惯的,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爷爷奶奶等。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产生影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养成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养成。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坚持到底。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2、给孩子选择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幼儿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而且,很多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社会文化意义及在欣赏感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这与当前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是不相契合的。由此而带来幼儿文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过多的考虑“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形式上只注重了表达与机械记忆,而轻视了欣赏与创造表现。我们提倡阅读经典、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经典童话等,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润泽孩子们的童年。
3、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宝宝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象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
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幼儿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
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由家长捧着的书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积极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这很重要。孩子只有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真正爱上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