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本科落户上海引争议,人才引进为何要分三六九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8-14

这个说法我不赞同,不是人才引进要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人才本身就有三六九等。虽然我们现在说人人平等,但我们指的是人格上人人平等,而不是能力上人人平等,在能力上肯定有所差距,在这点我们必须给予承认。

当然,我们不能说学历是评估个人能力的绝对指标,但是确实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要知道能够考上这两个学校的本科生,肯定在智商上要超越一般人的,在来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样学风浓厚的大学,四年的培养也会让他们在认知上更上一层楼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比较优秀的。

我个人还是那一个观点,我们不能够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有本事我们自己去做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本科生,但是这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个年龄段,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努力,要知道要在上海落户,并不是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才能够做到,他们只不过人才引进计划,在这里如果你努力了,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肯定欢迎你的到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看到这种信息,更要升起你的雄心壮志,在问题面前怎么可以轻言退缩,继续努力,不断奋进才是我们人生应有的姿态。

当你成为最好的人才,别人就一定会追着来要你的。

第2个回答  2018-08-15

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人才判断的标准有很多,很难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标准。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上,情况更是如此。相对而言,在现有的人才选拔体系下,选择最顶尖的大学毕业的或许是效率最高、最优的一种做法。当然不可否认,这种选拔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符合当下国情的一种方法。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出人才的概率还是很高的。至少要比一般学校高很多。当然不同的个体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但是一旦跳出个体的范畴,站在宏观群体的角度来看,清北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还是要优于一般学校的学生。原因也很简单,在当下的高考制度下,能够考上这些学校的人就说明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

而且当这些孩子进入到清华或者北大这样国内的顶尖学府之后,受到的也是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一流的学术训练,不论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是综合素养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样的平台上面,所得到的资源也是其他一般学校的学生所不能企及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他需要这样高素质的公民,来提升他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这一点无可厚非。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不是完全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就,照样有机会获得和他们同样的待遇,当然努力的过程可能会比较艰难,毕竟大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心态很重要,不要因此而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这样于事无补。面对现实做出自己积极的改变比什么都重要。

第3个回答  2018-08-09

‍‍‍‍这几天关于毕业生落户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概是上海日前公布了一项法律,根据毕业生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期间成绩、所获奖项、英语四六级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因素进行打分,应届毕业生积分达到72分,便能够进入上海的落户通道。此外,该法律还提出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在传统的打分机制之外,直接落户。这一个法律一颁布,迎来了各大二线城市的热潮。为了让更多的人才留在城市,大大的放松了对于人才的落户限制。

人才引进确实要分三六九等,但是最后一条法律就比较有争议了,为什么同样都是985大学,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在传统打分机制外,直接落户,而浙大,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不能享受这个待遇,‍‍为什么是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而本科未在两校就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不可以?而这背后还涉及人们对于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的讨论。‍‍

‍‍虽然,北大、清华每年毕业的数千名本科毕业生中,超过八成的学生会选择升学深造,只有近两成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而其中又有一大部分会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定居,真正愿意为了落户而选择上海的毕业生少之又少,但是单单以具有北大、清华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为试点对象,即便今后可以直接落户的高校毕业生范围不断扩大,它仍然刺激着人们对关于“一考定终身”等高考弊端的敏感神经。

学生的命运不应该在高考就直接分开差距,每个人的发展方向不同,可能不适合于高中填鸭式教学,而在大学有了自己表现的平台,逐渐考上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博士。难道也要因为自己本科不是该学校就要被不平等对待吗?希望能出一个更好的评估平台,让毕业生可以平等的进行评估对待。‍

第4个回答  2018-08-14

上海最近颁布了新的政策引发了不少热议,针对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其实是上海对目前的户籍政策作出的调整。

一方面,上海由于户籍政策的缩紧,需要面临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的现状,更可怕的是上海开始已经出了人口负增长。如果不加速人才引进,很难继续保持城市活力。

另外一方面,二线城市的人才引入政策效果显著,杭州、成都、西安、南京很多城市都成了年轻人新的选择地,不少年轻人的第一选择不再是北上广,高端人才的流失对城市的发展无疑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对于上海而言,此次选择北大清华只是试点行为,因为北大清华的本科生80%会选择继续深造,20%会选择工作。而在这20%当中,又有不少人会选择留在北京,所以这部分人口基数本身并不大。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上海想要通过这个政策来试验整体的效果,如果评估结果是正面的,也许会进一步放大这个政策。如果评估结果达不到预期,可能会调整方向和策略。

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高端人才如何维系是一个永远需要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创意行业、文化行业、金融行业等高端行业需要大量的新鲜的、年轻的人才来促进行业的活力和发展。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无法脱离对人才的依赖。

当然,这个政策也刺痛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会对选择清华北大两个高校破有异议,但目前来说高考是一种相对而言较为公平的筛选机制,虽然并不完美,但目前还是可以有效运转。那么选择国内的最头部高校来做人才引进,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们人人都懂的法则。

第5个回答  2018-08-15

因为优秀。

虽然优秀这个词有点老土,但事实就是人家清北毕业生的确比中国大部分毕业生要优秀,高考踏进的门槛比普通学校高很多。

虽然上海政府的这个人才引进政策饱受争议,但这个世界从古至今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不然为什么古人执着于科举考试?放到现在照样也是这样,清华北大依然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学府。

不仅是人才引进分三六九等,很多东西都是,比如女性常挂在嘴边的奢侈品,爱马仕、香奈儿跟蔻驰不是一个级别的,海蓝之谜、SK2跟欧莱雅不是一个级别的,就连口红,cl跟mac也不是一个级别的。包包、化妆品尚且如此,学校和人才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毕竟所有物质终归还是为人服务的。

但是即便被划分成三六九等,非清华北大毕业的同学也别太悲观,政府没有错,我们自己也没有错,我们只是代表了大多数,既然大家都是主流军,也就别太丧气了,应该努力在自己的圈子里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层次人群的佼佼者。

事实表明,也并不是只有清北毕业的才优秀。我认识的朋友里,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就不是985学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普通三本院校,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很有话语权,也很受人尊敬。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工作能力都有目共睹。

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看淡一点,不必妄自菲薄。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Josie乔,杂七杂八啥都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