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哪种类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文言文分类

按作品年代,未按故事年代:

记: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晋《桃花源记》 北魏《三峡》 唐《小石潭记》 北宋 1046《岳阳楼记》 1046《醉翁亭记》 1084《记承天寺夜游》

铭: 唐《陋室铭》

说: 春秋《曹刿论战》 春秋孔子之后 《论语》 战国时期《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唐《马说》 北宋《爱莲说》

表: 三国蜀《出师表》

序: 明《送东阳马生序》

补叙:《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该算是历史散文。

16篇文章的排序:

春秋《曹刿论战》 春秋孔子之后 《论语》 战国时期《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国蜀《出师表》 东晋《桃花源记》 北魏《三峡》 唐(795—800间)《马说》 唐805后《小石潭记》 唐805后《陋室铭》 北宋 1046《岳阳楼记》 1046《醉翁亭记》1071《爱莲说》 1084《记承天寺夜游》 明《送东阳马生序》

2. 什么是文言句式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 .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多少种类型

1. “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

2. “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3. “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4. “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5. 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4. 古代文言文大分哪几种类型

解答:

古代常见文学体裁及简介:

①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②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③说:古代议说明一类文章总称。如:《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等。

④论:一种论文文体。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⑤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又包括:奏、议、疏、表等。

⑥序,跋: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在书前。跋与之相反。

⑦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⑧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⑨祭文:在祭告死者或天地山川时诵读的文章,如:《祭妹文》。

⑩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5. 古文,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三、用“者”表判断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且相如素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七、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古文判断句的作用: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文判断句,以及其他语种的判断句作用相同。判断句是一种逻辑关系,在于明确关系、属性,与形容、夸张、比喻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