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禅的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1

禅源于梵语"禅那",与"定"密切相关,虽然《大智度论》与《坛经》中禅与定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在佛教中相互补充。禅的含义包括情感与意念的控制、对世间诸法的理解、思维修炼以及智慧和解脱等。佛教流派如天台宗和禅宗对禅有着细致的区分,如外道禅、小乘禅和大乘禅等。


禅定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其形式逐渐多元化。瑜伽修行早于佛教,甚至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已存在,其强调内心平静和对干扰的摆脱,奥义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等古文献都有提及。《瑜伽经》作为瑜伽派的重要文献,提出八支行法和神通力,对佛教禅学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佛教禅思想与瑜伽修行相互影响,早期的奥义书对佛教禅思想产生潜在影响,而瑜伽行派的《瑜伽经》也在禅思想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佛教禅定发展自"八正道",包含"四禅"和"四无色定",通过控制感觉和思想达到禅定。大乘佛教强调禅定与世间法的联系,反对绝对的脱离世间求解脱,而瑜伽行派的理论则更注重思辨。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尤为显著,初期通过翻译佛典引入,如《安般守意经》,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方法影响了早期禅法。中国禅学强调"心性"和"佛性",尤其是"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禅宗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觉悟,南宗和北宗分别强调顿悟和渐悟,禅宗独特的接引方法如"棒喝",强调直接体悟真理,而非依赖权威。


禅宗的发展不仅融合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还影响了现代社会。从感官与心灵的宁静,到深入体悟真理和创新思维方式,禅在当代保持着宗教性和普遍性,适应社会变迁并积极发展。


扩展资料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 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的方法,是其思维修炼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获得功德,获得智慧,获得解脱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