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国作家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7-06
 1912年  德国  盖哈特·霍甫特曼(1862-1946)
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长期以来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疼,也是中国人期盼的情愫所在。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正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有交臂之缘,但惜错过的中国作家,也就是老舍和林语堂了。而老舍的遗憾在于想不开而自杀离世,给我们留下的除了摇头叹息外很难有其他可思考和借鉴之处。而另一位林语堂则不同,下面我们来看看林语堂个人情况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绝大多数中国作家不同,林语堂的很多作品如《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都是用英文写作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文华人作家,其实他的好多作品都成为了美国每月读书会的入选书目,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只有用英文小说竞争诺贝尔奖的能力。也就是这种能力,给他打开了半扇通往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京华烟云》。据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透露,这是五十年前中国作家真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唯一一次。如果马悦然教授透露的信息是正确的话,那么林语堂是唯一一个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缘分应该是国人自慰而杜撰的,毕竟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还有冰心、钱钟书等诸位共和国文学大家中没有一个能媲美诺贝尔文学奖的也太寒酸了。
客观的说,单就文学水准而言,我们肯定不能说林语堂比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坛前辈高超多少。但为什么获得提名的不是他们,而是林语堂。很多人依照林语堂英文作品而将原因归结为中外文学,尤其是话语文学与英语文学的差异,甚至更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外国人看不懂中国文学。其实,我们认为,这不仅是文学差异的问题,背后更有中国融入世界的深度及世界认同中国的程度问题。是林语堂,而非其他文学大家获得提名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林语堂处理中外文化的水平比别人高,他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让世界文学的代表性奖项认同他,进而间接认同中国汉语言文学。而这背后的又一层原因应该在于他与其他作家的留学生涯的不同。
建国后的六大文学巨匠——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中,曹禺、茅盾没有留学经历,鲁迅、郭沫若留学日本,这些都不是近代世界的前沿,更不可能深度接触世界主流语言——英语,掌握额程度肯定有限。虽然,巴金、老舍留学欧州,有一定的语言根基,在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方面有一定作为。但是解放后政治局势有削弱了他们这方面的作为。而林语堂不同,他留学期间学习的就是语言,然后才是文学,这样给他以语言为工具更深入的融入世界,让世界认同自我提供了极大方便,再加上其他偶然的幸运因素,他成为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当然,这种幸运并没有善终,林语堂最终失败了,而且由于鲁迅小说杂文的超大影响力,林语堂在华语界的名气反而不咋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