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自我即自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很年以后,张加七站在凌晨的海边,准会回想起和伙伴再会的那个遥远的夜晚。那是整个2019年最欢快的记忆,我们在空旷的街道上踱步,海风很是辛辣,红酒不掺雪碧也很好喝,我们用科学的试验方法验证了过于寒冷的冬夜是叫不到外卖的,即便在新年伊始的第一个瞬间。



萨特在话剧《禁闭》中讲了个有趣的故事:

三人灵魂坠入地狱,没有刑具,没有烈火,只有密室一间将三人囚禁其中。密室里没有镜子,没有黑夜,刀子也无法杀人——毕竟灵魂是无法再被杀死的。于是,六目相视,无处闪躲,“他人的目光”即成为刑具烈火。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面对自己时,眼睛是瞎的,所以我们从他人的眼睛里看自己。

活在父母眼里时,努力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活在朋友眼里时,渴望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活在上司眼里时,没什么比低薪多产更令人欢喜的;活在恋人眼里时,最好要是幽默风趣且至死不渝。

这些观点讲多了,自然成为常识。人们不习惯质疑常识,也恰好是因为对常识的习以为常。这样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常识的合理性,似乎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常识就算听起来再顺口,也不能作为是否符合逻辑的证据。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他人”的存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意志,“他人”的影响使“我”做出有违本心的选择。困在他人的眼睛里,以此作为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证据,很可能忽略掉一些生而为人更重要的因素。所以到最后幡然醒悟的时候,很可能无法自我满足。

生活的绝大部分痛苦,大概就是源自于这份对满足他人的期待。通过他人的期待来审度自己的生活,很难成为自己期待的自己。



你能区别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吗?

同样是描述“一个人”的状态,孤独者自我满足,寂寞者自我怜悯。区别是,孤独源自于外界,寂寞源自于内心,这感觉并非故弄玄虚。

世界从来都不是个无聊的世界,只是不可否认有许多无趣的人而已。同样的逻辑,无聊的人聚集起来也未必能构成有趣的世界,反而孤零零的一个人内心倒可能十分充盈。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

伙伴告诉我,他在刚做出重大抉择的那段时间重读了《风中的纸屑》。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波涛汹涌,唯一的感觉就是平静。我想,我可以理解这感受。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他人即是枷锁,自我即是自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