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飞的人物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线条、色彩、构图、模型……聋人大学生俞铮身处的这个世界尽管无声,但同样色彩斑斓,充满意趣。俞铮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9届学生,即将毕业的他正在一家文化艺术公司实习。他参与的世博会场馆初步设计方案参加投标后入围,现正和同事们紧锣密鼓展开深入设计。在这家公司实习了两个月,老总夸他“专业素质好,肯吃苦”。
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批批聋人学生在学校精心雕琢下,努力成才,走向社会。2000年,该校在全市高校率先开办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招收聋人学生。九年来,学校聋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作品大赛和大展,获得50多个奖项;九年来,学校培养了100多名本、专科聋人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鼓励聋人学生与普通人同台竞技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聋人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从校领导到教师达成共识:聋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体现社会对残疾学生的关爱,更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与健全学生相同的高质量教育,帮助他们成功走向社会。学校根据聋人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装饰艺术设计为辅的培养计划。
吴飞飞老师印象深刻———她给首届聋人学生上包装设计课时告诉大家:“好好学习这门课,老师会推荐你们设计的作品参加包装设计大赛。”但是,学生反响并不热情,“其他学生得奖也很困难,何况我们?”吴飞飞给他们打气:“你们不比其他学生差,只要努力,同样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
聋人学生小王,家境贫困,一直挺自卑的。吴飞飞让小王在电脑上设计水果糖包装盒,她漫不经心地选了几个色块,上面点缀了一些小星星。就是这些色块,让吴老师眼睛一亮,发现这位学生很善于捕捉色彩的韵味,鼓励、启发小王大胆创意。创意理念难以用手语表达,师生俩就通过写字交流。一个字如何排版,老师与正常学生交流,几句话就能说清;但是“笔谈”方式要十几遍、甚至二十几遍才能讲明白。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小王的糖果包装设计获得“华东包装设计大奖赛”银奖,同班还有三位学生的作品获优秀奖。
聋人学生得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他们渐渐树立起主动参与社会公平竞争的自信心。学校军训、文艺表演等活动,聋人学生也都积极参与。
(上接第1版)每届新生军训汇报展示,在教官手势指挥下,聋人学生完成一个个漂亮的队列动作,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特别关爱给特殊学生
励志的同时,特殊学生也需要特别关爱。
聋人学生的课堂上,有两种上课模式:一种是专业老师用手语教学,另一种是由专业老师和手语老师共同开展教学。学校还创设了健全学生与聋人学生“一帮一”结对形式。聋人学生有疑问,课后可以向他们的“对子”请教;几个“对子”也可以组成创意小组,相互讨论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这样,既可以在学生中营造互帮互助的好风尚,也可以帮助聋人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进入设计领域做好心理准备。
一些家庭特殊的聋人学生,得到学校更多关怀。学生小林是个孤儿,进校后经常被寝室同学投诉“偷东西”。老师从最基本的遵守社会公德教起,再教他如何管理社会和好心人捐赠的财物,如何培养责任意识,帮助他树立健全人格。
去年,小林面临毕业,但他一直拖着不找工作。老师与他谈心后得知,小林是不舍得离开学校这个大家庭。老师教导他:“你是大孩子了,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老师和学校会永远支持你……”经老师推荐,小林进入一家连锁酒店做宣传策划工作。离校前,学校特地为小林开了欢送会;老师还买来新衣服,将小林打扮一新,郑重地把他“托付”给社区的指导老师。
历届聋人学生就业率100%
近日,中国包装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给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老师打来电话:“你们学校10位聋人学生参加本届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大赛,都获奖了。在原定奖项外,我将来学校为他们颁发‘精神鼓励’奖。”
让这位负责人动容的是这样一幕:由于参赛作品不方便邮寄,聋人学生亲手将自己的作品送到设在无锡的大赛组委会。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用笔写下心声:“我们不只是为了得奖,更重要的是参与,看看自己是否拥有和健全人一样的专业能力。”
事实证明,聋人大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不逊于其他学生。一家中外合资广告设计公司到学院招聘平面设计师,拿走了30多份学生设计稿。经过筛选,公司留下了最优秀的3份,聋人学生小魏的设计稿就在其中。直到面试时,公司才知道小魏是残疾学生。当小魏表示,他会比正常学生更加珍惜工作,更加努力工作时,面试官被打动了。到岗后,小魏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
九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聋人高等教育从专科拓展到本科,先后招收185名聋人学生。学校历届聋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流向为艺术设计公司、网络公司、外贸企业和艺术家工作室等,不少毕业生在单位挑起大梁。学校2009届聋人毕业生中,已有半数以上确定就业意向。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还打算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聋人高等教育规模,拓展特教专业领域,把聋人本科专业从目前的艺术设计拓展到计算机、档案文秘管理等,生源从本市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吴飞飞副教授这两天特别高兴,因为08届毕业生俞铮写来了“报喜信”:这位聋人大学生的作品,竞标世博会上海馆室内展厅设计方案获得了初步通过。   2000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根据市委、市政府“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的要求,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办起特教(聋)班。9年来,学院的聋人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至今已招收185名聋人大学生;现有3个本科班、在校生65名。据了解,今年毕业的聋人大学生,半数以上已有了就业意向。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宇陆教授说:“我们不仅要为聋人大学生提供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教育,还要让他们能像正常大学生一样,在社会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获得自豪感。”   如今,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特教班里,已走出100多名像俞铮这样的聋人大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体验着工作的乐趣。   MSN对话帮助互动   在普通高校里为残疾学生开设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与健全人完全一致的课程,让他们完全融入大学生活,这在上海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学校领导慎重考虑后,决定在艺术设计学院设特教班,接纳聋人大学生。但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听力存在障碍,上课怎么办?   聘请手语翻译随堂上课,当然是最佳解决办法。不过,四个年级的特教班,只配备了两名手语翻译——对此,一位老师解释:“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我们考虑这些同学迟早要走向社会,那时他们身边不会有手语翻译。”  这样的帮助和促使学生融入普通人圈子的努力,自特教班成立伊始便贯穿始终。普通学生与特教学生“一帮一”结对,就是专门设计的活动。学校还为普通学生开设手语课,力图在校园中创造交流的便利和氛围。一种被称为“MSN讲堂”的教育手段,也在师生互动中诞生——网上交流可以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MSN对话使用文字表达则可弥补聋人学生的缺憾,“他们打字、发短信,比我们快很多呢!”一位教师说。   9年辛勤耕耘,终于得到厚报。应用技术学院特教部的“聋人高等特殊职业教学的创建与发展”课题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激将法”唤起自信   “第一次要求学生参加设计比赛,他们虽然说不出话,但脸上明显有抱怨。”吴飞飞老师忆起2002年鼓动学生参加全国竞赛时的尴尬场景:“他们觉得要和普通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太苛刻了。”   情急之下,吴飞飞撂下狠话:“不要老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你们只不过听力有障碍!”“残疾”,在此时此地,是一个异常敏感的字眼。   “激将法”奏效,学生们决心参赛,结果则非常出人意料:一名同学夺得了银奖!“这是行业内最高级别的比赛,上海参赛者只拿到两个银奖。”此次获奖后,聋人学生参加此类比赛,再也无须动员。到目前为止,特教班已夺得国际国内各类比赛奖项54个。   今年的中国包装艺术大赛,特教班选送了10件作品,无一例外全部获奖。赛事主办方感叹之余,急欲寻找“答案”。纸片摊开,只见学生写道:“就是想看看自己是否具有与普通人一样的能力。”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事实证明,通过学校悉心培养,聋人学生对于视觉艺术设计的感觉,丝毫不比普通学生乃至专业设计师逊色。   学生在专业上的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前两届有个学生找了个特别漂亮的女朋友呢,而且对方是健全人,我们听说以后,都特别欣喜。”   始终努力证明自己   9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培养了六届全日制聋人大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下,特别是在上海市残联就业指导中心的具体协助下,这些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中6名毕业生在本市的专业设计公司担任了要职。   “以前,学生们觉得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但瞧着师兄师姐们的工作业绩,开始对自己有要求了。”吴飞飞说,“有一次,我们通过残联将一个同学安排到酒店做点心。结果她发短信给我,说艺术设计白学了。后来安排她插花,才稍微满意些。”   装饰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融安,眼下已被刘维亚大师工作室录用,在试用期间,工作室对他的评价是“优秀”,他的表现超过了和他一起被录用的普通大学生。   在学院的学生成果展厅内,一尊学生的课堂雕塑作品引人注目:“他”左手上举,拳头紧紧贴住耳根;嘴张成大大的圆形,似正在呐喊。   是的,他们听不见,但他们渴望被听见;他们说不出,但始终在努力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