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4
长期关注帝王陵墓保护问题的我,在此简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朱雀门外东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无字碑。这座石碑高达七米五,宽两米一,厚一米五,重达百吨,堪称唐代第一碑。关于武则天于706年入葬乾陵后,为何会立起这样一座未刻文字的石碑,各方说法不一。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功过后人说”;二是“功德昭著无须说”;三是“佛悟不必说”;四是“中宗未刻文字说”等。
通常,石碑的作用是为了树碑立传,记载功绩。在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洛阳撰写了洋洋五千一百字的《述圣记》。在这篇文章中,她对唐高宗李治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将高宗朝的功绩归功于高宗,情感之浓、心意之诚可见一斑。文章完成后,武则天命中宗李显书写碑文。684年五月,武则天安排睿宗李旦护送李治灵柩回长安,八月李治葬入乾陵。按照武则天的指示,睿宗李旦将《述圣记》刻成石碑,立于乾陵朱雀门外西侧。然而,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推翻皇位,中宗李显重登皇位,他智慧与韬略远不及母后武则天,自然无法从容安排武则天的丧葬,也没有人能为她写出像样的碑文。石碑已准备好,便决定竖立起来。可以说,乾陵无字碑并非武则天一时兴起之作,而是当时情势下的产物。那时,她并未有意给历史留下悬念。
后来,有人在石碑上刻写了文字,有说是金文,也有说是女贞文字(郭沫若的研究成果),还有人的题刻。这块未及刻文的石碑,却成了乾陵的一大魅力所在,引得后人持续探讨千年。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