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挑战03】小学阅读课堂里的浪漫与精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怀特海在《教育的节奏》里提到“说到智力发展,我要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来描述这一过程

关于这三个阶段的阐述,我反复品读,力争读出自己的理解。

“浪漫阶段”是从直接认识单纯事实到认识事实见未经探索的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包含着未经探索的因果逻辑关系,他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属于浪漫遐想式的探索,这一过程的转变会引发某种兴奋。从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时间段来分析,小学阶段应该属于浪漫阶段。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这样的小切口来看,学生的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阶段就属于浪漫阶段。

“精确阶段”对知识的深度追求胜过知识的广度,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应该是深挖坑,直到掘出井水。从阅读教学的流程看,精读环节,应该带领着学生在文字里走一个来回,既读出文中之意,也要读出言外之意。既要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又要能够理解文字承载的情感或道理。精确阶段的学习离不开浪漫阶段感知的事实以及对意义的模糊感知,是将浪漫阶段的学习进行结构化练习,是知识的结构化,也是思维的结构化。

“综合阶段”是经过了浪漫阶段和精确阶段的发展,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活学巧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接触到新的知识,于是开始新的一轮浪漫精确与综合。

“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每一节课应该以其自身的方式构成一种涡式的循环,引导出它的下一个过程。而较长的时间则应该得出明确的结果,以形成新循环周期的起点。”我想,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都可以形成一个“浪漫-精确-综合”闭环式循环。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是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带领孩子们读了目录,粗略地整体了解了全书的内容。仔细阅读了单元导入页面,才正式进入学习。昨日完成了初读学字词。孩子们通过互相提醒,完成了生字的易错音,易错难写字的学习。

1.再读课文知内容

对应教育节奏里的浪漫阶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再读课题,问: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孩子回答说这篇课文是写学校的,还知道了这所学校的位置是在一棵大青树下。有一个孩子补充:我觉得会写学生怎么上课。

追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小朋友特别喜欢提问。比起二年级的提问,现在的提问少了一些天马行空,开始围绕着“大青树”和“学校”两个词提问。

大青树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学校在大青树下?

这所小学什么样?

有哪些人去上这所学校?

这些人是同一个民族吗?

他们是怎么上课的?

有个孩子问:“这里为什么要写窗外的蝴蝶也在听朗读?

我提炼了他们提问的切入点,同时表扬最后一问是孩子预习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意识特别了不起。

第二步:带着问题,默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孩子们梳理出全文的脉络:第一段写的是上学,第二、三段写的是上课和下课,第四段写的是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根据梳理,抓住全文的关键词,将主要内容串出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一所边疆小学上学,上课朗读和下课玩耍的事情。孩子概括的内容与教参的表达大同小异,语言确实儿童化的。

主要内容出来后,请孩子们回头看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答,他们很开心地点点头。

2.精读品词句,对应精确阶段。

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怎么引导孩子去关注呢?

学习第一段,扶着走,教方法。

出示第一段的内容,请他们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去请他们当“导演”,切出几个画面。

孩子们总结出第一段有三个画面:上学路上——到了学校——向国旗敬礼。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呢?”

“这个学校很美,很特别。”

于是带着孩子去寻找那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比如关于少数民族的词语,随机连接后来的资料袋,拓展少数民族的资料,”坪坝“孩子们不清楚,图片感知,”“鲜艳、绚丽多彩、高高飘扬”等词语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第一段的排比句非常典型,“从……从……从……”“有……有……有……”“向……向……向……”,孩子们找到分享后引导反复朗读,感受文字之美,画面之美,同时与我们的学校进行对比,对应课后第二题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学校的特别和美丽。

自学二、三段,尝试运用第一段的学法

按照自学,同伴互学和全班共学的步骤,先根据文字找画面,标注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然后与身边的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最后请一对伙伴到讲台前做小老师分享,下面的孩子用红笔根据倾听到的内容做补充笔记,并对上面的发言进行回应。回应的过程,可以练习他们的发言模板,如我有补充,我有欣赏,我有疑惑……

这样正式地请两个学生组成小组到台上分享阅读是第一次。我一边关注分享的内容,一边关注两个分享人的配合,还在整个教室里小跑着,关注孩子的倾听和笔记。又要听,又要记,老师还可能随时出现在身边,那些有开学综合征的孩子也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

主分享人太给力。每一个有新鲜感的词语找出来,都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两个重点句子也被她找出来一一剖析,要不是现场看着她做的批注,我真的会怀疑她是不是看了什么参考书。

最令人惊喜的是另一个伙伴不仅配合着展示书上的笔记,最后还就“下课”那个句子,做了不同理解的分享。因为上面孩子的带动,下面的回应也很积极。很明显现场有思维在流动。

我随时回应孩子们,对他们分享的内容进行点播,对他们分享的方式进行提炼,对他们积极参与的行为毫不吝啬地点赞。

就这样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孩子从浪漫走向精确。

本来还有拓展的语言训练,带着孩子们走向综合运用阶段,只有等明天继续。

反思今日课堂,为了从一开始养成分享的各种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倾听、思考和分享能力,课堂节奏偏慢,孩子们对文本的“走进”与“走出”还有提升的空间。

慢是为了以后更快。不焦虑,不着急,淡定从容地带着孩子们去领略语文的魅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