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详细资料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7
众所周知,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自1987年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历史上多次抵御了敌人的入侵。尽管后世对长城的实际作用有所质疑,但它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忽视。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长城的修建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的故事“烽火戏诸侯”便源于此。当时,周天子通过长城各处的烽火台,与各地驻军取得联系,指挥他们前来保卫国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自身防御能力,纷纷修筑长城。其中,燕、赵等国的长城最具代表性。赵武灵王和李牧等赵国名将,曾利用长城成功抵御匈奴的入侵,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
直至战国后期,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连接了北方各国的长城并加以修缮,形成了“万里长城”。据史料记载,秦始皇调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秦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在没有现代施工设备的情况下,这一浩大工程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工作条件极为艰苦。
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初期,匈奴实力强大,多次南下侵扰中原。长城在防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等以长城为据点,成功击退匈奴。此后,南北朝、唐、辽、金等朝代也修筑了不少长城,明朝更是大规模修缮长城。我们所熟知的长城,如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等,均为明朝时期建造。明长城从东至西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等十个省份,总长度达到8851.8千米。
从时间上看,明长城因距离我们较近,保存相对完好。可以说,长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意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的宝贵财富。然而,长城的修建也使中国人付出了沉重代价。历史上,许多朝代为修筑长城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许多百姓在漫长的徭役和戍边过程中丧生。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便是对此的生动反映。
长城的实际作用如何?它抵挡了哪些敌人?长城建造不易,其实,它是一个高效的防御工事。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对华夏文明构成巨大威胁。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居无定所,当灾害来临时,抵抗能力低,只能南下劫掠。没有长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可能长驱直入,烧杀抢掠。长城的出现,对游牧民族起到了拦截作用,虽然城墙平均高度不高,但足以给敌人造成困扰。当敌人突破长城防线,也无法来去自如,可能遭遇包抄。到了明朝,长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明朝末年,名将孙承宗和袁崇焕等人利用长城抵御后金军,取得了良好效果。
长城还具有烽火预警的作用。古时科技不发达,两地间的通讯主要依靠信使。敌人大军压境时,边境如何及时传递重要信息?这时,就需要烽火台这个“古代电台”来报信。烽火台之间距离约10公里,白天放烟,夜晚点火,信息迅速传递。
综合来看,长城既是防御据点,也是古时的“雷达”。平时,小股敌人骚扰边境时,据守的士兵可借助长城地势,居高临下反击,减少我方伤亡。当大量骑兵入境,临近烽火台的士兵可第一时间发现敌情,点燃烽火,迅速报告。有了长城,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古中国历经五千年风雨,延续至今,这与长城的作用密不可分。
清朝建立后,长城的作用逐渐消失。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出现,长城的军事地位大大降低。然而,长城依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的著名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它也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长城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被世界认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长城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藏。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