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题]《赠卫八处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分享嘉宾: 孙滟辉 老师

前几日闲来无事,粗略一查我们已经一起品读了6期的唐诗,随着我们品读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大家有没有发现, 唐朝仿佛是中华5000年历史的缩影,我们可以用几个标签来概括它,美女,美酒,美诗。 在唐朝上至君王,下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饮酒,酒在生活中处处彰显着这个时代的气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送别朋友的时候可以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友相遇的时候,可以说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饮酒,闲暇之余也会温一壶老酒,炒两个小菜小酌一杯。甘醇的酒入口饱含着五谷的香气,那一刻我会放飞自己的思绪,让它神游到草原上,仿佛在与我的好友们隔空对饮。吃着喷香的手扒肉,坐在软软的草地上,头顶是茫茫苍穹,脚下是万里草场。我们在天地之间无忧无虑,一阵微风吹过,吹来花草的香气也吹来牛羊的膻臭味儿,这是真实的牧人生活。

咱们言归正传今天与大家分享这首久别重逢的诗。谁的?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我们今天的人啊,东奔西走已经是常态了。我们因为求学工作婚姻等各种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生活投身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新的人,与曾经情投意合的发小,曾经形影不离的闺蜜,都慢慢被封存到了记忆深处。 如果有幸重逢,就会发现眼前这个人和我们记忆里面的那个人几乎判若两人,那此刻的自己和当年的自己又该有多大的差距呢?抚今追昔,真是悲心交集。

杜甫的这首诗讲的就是这样的情景。那为卫八处士是谁呢?我们只能从诗题中推断是一个姓卫排行老八的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官,此人是杜甫年少时的好友,开元盛世后期两个人曾经有过一段意气相投的少年游,再次相见已经是20年之后了。那时候安史之乱刚刚进入第3年,还远没有结束,社会动荡诗人又被贬官正是百事不顺。 时代的乱离和人生的聚散交织在一起, 这样的重逢该怎么写呢?

我们先来看前4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诗的一开头起得就奇,奇在哪里呢?他把普通人的人生感慨一下子拉到了宇宙星辰的高度,为什么要说到参星和商星,因为这两颗星为于黄道的东西两端相隔180度。商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参星正好没于西方,两颗星此起彼落,永不相见。

问题是一个升起一个落下的星星也不只参星和商星,那为什么非要用这两颗星星来做比喻呢?因为根据左传记载,这两颗星是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兄弟整天打架,这位爸爸就把大儿子分封到了商,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主管商星,把二儿子分封到了大夏,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主管参星。让这兄弟两个永世不能相见,就像这两颗星星一样。所以参商其实又有不和睦的意思,可是诗人与卫八处世并非互不相容,恰恰相反,他们明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却也不免要像这两颗星星一样聚少离多,这不就是造化弄人吗? 所以这首诗的开篇就已经渲染出了一种人生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仅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人的,这是一种人生的常态。

也正是有这样不如意的人生常态,接下来的两句才会这样的动人。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今晚到底是什么好日子,我居然能够合你坐在同一盏烛光下?今夕何夕这真是个特别古老的感慨, 《诗经国风》中讲,“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今夕何夕,真是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喜悦,仿佛说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那共此灯烛光,诗人进门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这么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飘然而至,卫八处士也一定难以置信,他会举着烛光照了又照,如梦如幻。 那从诗人的角度看呢?入夜时分天涯羁旅本应该是凄凉的吧,可是这次投宿的不是普通的旅店,而是朋友的家。朋友的烛光照亮了自己多么温暖。读着这两句让我们都觉得久别重逢真是喜出望暖在心头。

那接下来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久别重逢的激动过去了,细细打量悲从中来,原来咱们都老了。当年分别的时候你我都还是翩翩少年,再次相见诗人也罢,朋友也罢,都已经两鬓苍苍。前两年不是有一首十分流行的歌曲叫《时间都去哪儿了》,所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就是歌中所唱的那样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对于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自己老了,卫八处士也老了,那当年的朋友们呢,问问这个没了,问问那个也没了。仿旧半为鬼,一问之下才知道当年的青春少年竟然有一半都已经成为泉下之鬼,这样的答案一般人都难以接受,何况是多情善感的杜甫呢,翻江倒海,五味杂陈,犹如烈火焚烧啊!当年汉武帝也讲过 “少壮几时奈老何” ,曹丕也讲过 “亲故姓名伴为鬼录” 。人到中年本来就难免亲朋凋落的悲剧,何况诗人还赶上了安史之乱。 时代的悲剧放大了人生的悲剧,让人不由惊呼热中肠。 共此灯烛光是热的,访旧半为鬼是冷的,刚一见面诗人的心中就已经是冷热交织,悲喜交加。

那接下来呢,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逝去的已经逝去了,现在就更要珍惜眼前人, 所以诗人又将目光收回到了当下,真没想到时间过了20多年,我还能再次踏进你家的厅堂,从这两句开始悲喜交加的见面结束了,诗人也罢,卫八处士也罢,都要放下当年的话题,体味一下彼此现在的生活。

那现实是什么呢?看下四句, “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当年分别的时候,你还单身一人没有结婚,如今重逢都已经儿女成行,其实这里还是在呼应着少壮能几时。孩子是最能让人产生年龄感的,孩子都长大了,我们能不老吗?这也是今天咱们见到老朋友的时候最常有的感慨,那看朋友的孩子就仿佛看当年的朋友一样,所以诗人亲切地看着为卫八处士的孩子。而孩子们也非常懂事恭恭敬敬地拜见父亲的老朋友,亲切地问诗人从何而来——多温暖的画面。

接下来该怎么写?既然都提到了孩子们的问题,一般人都会习惯性地回答自己从哪儿来的,要到哪里去,可是杜甫没有这样写,而是用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一笔就带过去了,真利落,真洒脱,为什么要一笔带过呢?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咱们中国人最实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张罗吃饭,所以此时的问和答都是匆忙的,而且儿女对父亲的朋友真的那么感兴趣吗?肯定是礼貌大于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做父亲的当然要让儿女们赶紧去张罗酒饭,把真正聊天的时间留给自己。

所以这句话还有另一种写法叫做驱儿罗酒浆,我个人也觉得这个更好,想想看孩子们都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着,父亲就开始赶他们了,怎么赶呢?哎呀,都别围着杜叔叔了,赶快去打酒,让我和杜叔叔好好喝上一杯。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多传神,多有生活气息。孩子们去张罗酒了,可是光有酒还不够啊,旅途的劳累需要踏实的饭来安顿。给诗人吃什么呢?

接下来这两句非常的经典。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诗人突然到来卫八处士的家里,也没什么储备,偏偏外面又下起了雨,怎么办?幸好自家菜园子里还种着韭菜,就冒着雨到园子里割一把韭菜下饭,拌着黄米的二米饭刚刚煮好又热又香,这两句读起来是多么写实。

其实背后也有一个典故,当年东汉的名士郭泰在洛阳一边读书一边种菜,有一天傍晚大雨滂沱,他的好朋友范奎突然到访郭泰就冒雨到地里割的韭菜来款待朋友。杜甫其实是拿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来比他和卫八处士。 同样的朋友,同样的春天,同样的雨夜,同样的情谊,但是这两句写的真漂亮,比原来的典故好多了。 按照原来的典故,郭泰是给范奎下的面条,这当然也很好,但是哪有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来的漂亮?大家想一想:韭菜是绿色的,上面还带着冷雨,黄粱是黄色的,还冒着热气,一绿一黄,一冷一暖,多和谐多有生活气息。 虽然不是什么珍馐美味,却是有着家的味道,让人觉得特别踏实,古往今来还有比这更温暖人心的吗?

酒暖好了,饭也好了,这时候作为主人的卫八处士举起了酒杯,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卫八处士说:时逢乱世,见面不易,咱们就多喝几杯吧,接着自己就一连喝了10杯,连干10杯也不醉,是因为酒量大吗?当然不是,是因为 主人心意太诚,感慨太深一切都放在酒里。所以才这样一杯一杯复一杯,这不是不醉,这是不想醉,不惜醉。

那诗人呢? 诗人感子故意长,感动你对老朋友是如此地情深意长,毫无疑问诗人一定也是一醉方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本来从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到夜 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几乎都是温暖的热闹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说到两个人喝酒,本应该是更热闹的场景,心反而倒是有一点往下沉了,到底为什么呢?

看最后两句吧,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明天我就要越过华山踏上新的旅途了,咱们之间将再次隔山隔水,世事难料,后会无期。 原来问题出在这儿,欢乐仅仅属于今宵,明日一别天涯各路,怪不得刚才的酒里有那么一丁点儿拼醉的沉痛感。 这真是说不尽的感慨和叹息,跟开头呼应地非常严整,开头是什么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结尾呢,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样的聚少离多,不是咱们两个人的事儿啊! 这就是人生,是人到中年以后才能体会到的巨大的苍凉感。 这一下子笼罩了我们,这就是老杜的沉郁顿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