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死后:老乡兼下属认尸,入殓时身着解放军军装,墓穴是地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1947年5月16日,即孟良崮战役的第4天,张灵甫所率的第74师及两个炮兵营只剩下了残兵败将三四千人。

这个昔日的国民党王牌之师,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下午4点,陈毅、粟裕所率的 华东野战军挤占了各个山头。四面响起了解放军威武雄壮的喊声:

解放军召唤国民党残兵投降的声音震撼人心,无数国军举手投降。74师的一位名叫胡德政的连长,也识时务地缴械投降了。

相比其他俘虏,他此刻最关心的是师长张灵甫的死活。须知,他和张灵甫不仅是上下级,还是老乡,就连他参军也是奔着张灵甫来的。

和400多名被俘虏国军被压到山坡上后,胡德政一直按照要求将双手放于脑后,且不抬头、不说话。可他一直用余光偷瞄周围的动静,当看到几位军官后面跟着几副担架时,他屏住了呼吸。

此时的胡德政对担架极其敏感,因为他凭借直觉预感到:张灵甫极有可能会在担架上。

“弟兄们,哪一位能站出来认一认张师长的遗体?”抬担架的队伍经过俘虏时,一位解放军军官大声问。

胡德政的脑子里“嗡”地一声响,他心里一抖:“遗体,啊,他死了?!这个深受蒋介石器重、大红大紫的张灵甫死啦?!”

俘虏队伍一片死寂,没有人回答军官的问话,胡德政也呆住了。军官不急不躁,继续大声问道:“弟兄们!有没有人能辨认出张师长的遗体?”

见一直没人回应,胡德政站出来说:“报告!我能辨认!”他之所以敢站出来,一来,他太想知道张灵甫是否还活着,二来,他确定解放军不会为难他。他们在喊话时,甚至还称呼他们这些俘虏为“弟兄们”。

胡德政将自己和张灵甫的关系简单陈述了一遍,军官接着问:“你知道张师长身上有什么特征吗?”

胡德政大声道:

见胡德政说得有模有样,解放军军官相信了他,军官随即向他招招手道:“好,请到前边来!”

胡德政走到担架前,军官掀开一件绿色军用雨衣,下面是一具已经僵硬了的尸体。只一眼,他就认出来了:这是张灵甫军长。多年后,他在回忆中这样讲述认尸的具体情况,他说:

胡德政辨认完毕后,脸上的神色很复杂,军官似乎有些不放心地确认道:“他就是74师师长张灵甫?”胡德政看着遗体肯定地说道:“肯定是!错不了!”胡德政留意到:张灵甫的伤口在左额眉头的上方,枪眼并不大。

胡德政小时候就曾见过张灵甫,前来投奔的第一天,他就和张灵甫见了面。到74师仅仅10多天,张灵甫就将同样毕业于黄埔的他,任命为了辎重1团3营9连连长。到74师后,他和张灵甫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可他的模样,他记得比谁都清楚。

为了进一步确认,军官又接着让辎重团团长黄政、58旅176团团长雷励群也站出来辨认,他们都给予肯定的答复后。军官下令:将尸体抬到40里开外的华野司令部去验明正身。

因为参与辨认尸体的缘故,胡德政被抽调进了临时抬运班,这个临时班子全由俘虏组成,主要任务就是将张灵甫的尸体抬到司令部。

18日,张灵甫的遗体被抬到了华野司令部,司令部当即派人重新查验尸体,并对尸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关于具体,胡德政在回忆中是这样说的: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负责张灵甫后事具体的是解放军6纵政治部。他们对各个环节都非常仔细,为了避免疏漏,他们还特地派出一名军医整饰伤口。

胡德政并不知道,在张灵甫的尸体被换上崭新的解放军大号军服前,他们已对他的尸体进行了从头到脚的认真擦洗。所以,张灵甫最终不仅穿上了新衣,走的时候还非常清爽干净。

张灵甫的遗体被进行整理时,其遗体已经开始发出臭味了,这一来因为他身上有伤口,二来因为当时的气温较高。就在胡德政忧心之际,粟裕的指示下来了:尸体就近掩埋。

6纵政治部很快为张灵甫买了一口新棺材,关于棺材的具体,胡德政在后来的回忆中,也有阐述,他说:“听说政治部派人以400块大洋的高价,从农家买到一口新棺材,又大又厚,质地不错。”

胡德政并不知道,这副棺材得来很不容易。为了买到一副好棺材,解放军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张灵甫是国民党高级将领,6纵司令部早就下过指令:“战死沙场的将军,应该得到一个军人的荣誉,要抽出一定的兵力做好张灵甫后事的处理。”这话的言外之意是:对于战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应当厚葬。

既然是厚葬,棺材非得用上好的。可短时间内,打造好棺材已无可能,那就只能向当地人家购买了。

解放军首先找到了当地的一位名叫满清畦的富农,他是村里有名的大善人,不仅愿意帮人,还人脉颇广。

解放军将难处和满清畦说了后,他和几位长者进行了一番商洽,之后,他们更是四处张罗着买好棺材的事宜。经过多番打探,他们得知:当地一位叫张京余的孝子,为他的母亲预备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是楸木、白茬4寸板的。

解放军得知消息后立即上门,经反复商量后,最终400块银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副好棺材。

棺材置办好后,就是选择下葬地了。这个环节,也让解放军犯了难。沂水县这一带全是丘陵,土质坚硬,试挖后成效甚微,没法子,解放军只好又去找满清畦了。

满清畦合计来合计去,居然想到了村民刘珍光、刘珠光兄弟俩合用的那个地瓜窖。他寻思着:这地窖一直向下塌陷,眼看也用不了了,挖一下,不刚好可以挖出一个可以搁进棺材的大坑来吗?

经过一番商议后,刘氏兄弟最终答应将自家地窖让出来。如此一来,下葬地的事,终于也解决了。这些周折,胡德政并不知情。

胡德政只知道:解放军对他的战死的上司极尽礼遇,他们甚至让张灵甫所率74师的一个少将旅长和8名校级军官,为他们的上司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算是让他们为自己的上司送行了。

棺材到位后,几个壮汉将张灵甫的尸体装进棺材里。之后,壮汉们抬着棺材向下葬地走去。胡德政清楚地记得:他们到达下葬地的时间是1947年5月19日傍晚。

棺材被稳稳放入坑内后,众人掩土埋葬。葬后,张灵甫的坟丘高出地面1米多,坟头还插着一块1米多高、20公分宽的木牌,上面写着“国军74师师长张灵甫,现年44岁”。

张灵甫被下葬仅仅半年后,写着他姓名、职务和年龄的那块木牌就不见了。也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村里很多不知情的孩子喜欢在他的坟头捉迷藏,他的坟渐渐成了一个小土包。

60年代,不知情的村民拟建豆腐坊,正是在这期间,村民无意中挖到了张灵甫的棺材。吓坏的村民赶紧恢复原样,将豆腐坊重新选址。

后期,得知真相的相关人士曾试图将张灵甫的遗骸迁葬回陕西老家。可最终结果却不了了之,这多少让人觉得:或许老天就是要让张灵甫长眠在山东董家庄村。

颇为值得一提的是:张灵甫墓地所在的董家山村,正是他母亲滕叶的故乡。三岁丧母的张灵甫,最终葬在了母亲的故乡,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魂归故里”了。

张灵甫的遗骸未回到陕西,但他的遗物却在几经辗转后,被送到了原配刑勤英、哥哥张秀甫的手中。张灵甫的遗物包括军旗、证件、胸章、勃朗宁手枪、望远镜、照片、防水手表、象棋等。

通常,国军将士的遗物都会被视为战利品,而每次战役结束后,个人缴获的一切战利品都要归公,包括马匹、军毯、军大衣、手表等,不允许干部、战士私自留存,都会被交给上级,那张灵甫的遗物,又为何会被送回到家属手中呢?

原来,张灵甫的尸体被发现后,他身上的遗物被一并交到了纵队首长派来的作战参谋陈亮手中,陈亮又将遗物交到了陈毅、粟裕手中,并最终转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的手中。

周恩来曾是张灵甫所就读的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张灵甫在读书期间,周恩来很欣赏他的才学,后来他曾公开说:“张灵甫也是我的学生,我为没能把他争取过来而感到遗憾。”

也因为这层渊源,周恩来在拿到他的遗物后,重托一位同志将其遗物送还给张灵甫家属。对于这个结果,张家人自然是感激不已。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