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3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2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为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截止。

2.书面证据:以书面文件形式的一类证据,也称基本证据,可对应所有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包括:

外部证据:如函证回函、注会自己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证明力

内部证据:由被审单位提供,如会计记录等

3.口头证据:可提供一些重要线索,可对应除机械准确性外的审计目标

4.环境证据:一般不属基本证据,只对应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目标

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足够性,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比

3.注会及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4.是否发现错误及舞弊:若发现则应增加证据数量

5.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三、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四、审计证据的获取:即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种

1.检查:对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可靠程度进行审阅与复核

2.监盘:现场监督被审单位对各种实物资产及货币资金的盘点,并进行适当抽查。

3.观察:实地察看被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

4.查询及函证

5.计算

6.分析性复核

审计证据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要背熟)

证据种类
审计具体目标

真实性
完整性
所有权
估价
截止
机械准确性
分类
披露
总体合理性

实物证据






书面证据










口头证据










环境证据



五、审计程序的分类(按运用目的)

1.对内控取得了解的程序: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测试程序

六、审计工作底稿: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其全部内容是注会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包括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三种

七、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1.第一级:由项目经理逐张复核

2.第二级:由部门经理对重要会计帐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复核

3.每三级:由主任会计师对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第七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

制定的工作计划。

二.分析性复核:指注会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审计中使用本程序的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

四.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站在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判断或决策的前提下,所允许的错漏报金额,即可容忍性误差

五.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A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B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2.金额性质的考虑:以下各项金额不重要,但从性质方面考虑可能是重要的

A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B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C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D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如现金或资本帐户存在的错漏报

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但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又有可能提高审计风险,所二者关系不是绝对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实质是假设会计报表或帐户的漏错报程度低于这个水平时,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

六。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应考虑的因素

1.有关法规对会计的要求:若存在可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与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呈正比

3.内控制度健全,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反之,应低

4.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5.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

七、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计划时的水平时,应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必要时追加执行程序。

2.汇总已发现或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推断出来的尚未调整的错漏报金额,并考虑其对报表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3.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注会应考虑:A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B提请被单位调整报表,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4.若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或扩大测试后尚未调整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会应发表保留意见(只影响个别决策但就整体而言是公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可影响大多数使用者决策时)

5.若前期尚未调整的错漏报未消除且导致本期报表严重失实,汇总时也应包括进来,另外,汇总进还应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八、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各阶段中的用途

1.计划阶段:使注会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必须使用)

2.实施阶段: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搜集相关认定的证据(可选)

3.报告阶段:对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必须用)

九、计划阶段对分析性复核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被分析项目的重要性,若很重要,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

2.分析的结果与对相同目标招执行其他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预期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对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能过分依赖

4.若固有、控制风险的水平高,则不能过分依赖本程序,而应依赖更多的详细测试。

十.审计风险(AR):指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若发表了,有可能被追究职业责任),包括以下3种:

1.固有风险(IR):假设不存在相关内控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

2.控制风险(C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内控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D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4.三者关系:AR=IR X CR X DR,对IR和CR,因与被审单位有关,注会无能为力;若固有及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注会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

十一.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一)评估与报表层次有关的应考虑

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诚信度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

财务人员变动的频繁程度:与固有风险呈正比

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与固风成正比

业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影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评估与帐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的固有风险应考虑

容易产生错报的报表项目

需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

确定帐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

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

十三。控制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注会若拟依赖内控,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会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控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如实质性测试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可能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此时注会应考虑追加相应的程序。

十四。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固有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会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十五。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