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长生堂理发总店的武汉市长生堂理发总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张聚年来汉初衷,是为了“求生”二字,他以一技之长,奉献万民之心,借此以作“长生”之处。因此,就在小店门前挂出“长生堂”理发店的招牌,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所谓“文武”理发,就是传统的将理发与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浑身的推拿。后因“长生堂”地处“法国租界”,为“入乡随俗”,不得已习上洋味,便很快将理发作业改为“文明理发”,舍弃了“武”化的推拿按摩项目,加了电烫理发项目,有了电烫,便缺不得发型的讲究。在这一方面,老板就多从看西洋电影上求得发型蓝本。此间,40年代尤有一部美国影片《出水芙蓉》来汉公映,片中女主角扮演者伊蕙莲丝的发型是最逗人喜爱。而“长生堂”当时的红牌名师周子善头脑特别灵光,看过电影后,就如法炮制,针对中华妇女的特点,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发型,取名“泳式上旋”。许多女士点匠点样要在这种发型,周师傅有求必应,应手成事。当年武汉曾出现过好一阵子的“蕙莲丝头”热。其受惠者众口一词:“我这头出自‘长生堂’”,长生堂声誉由此大振,生意兴隆、红火。“蕙莲丝头”热不仅波及全国,甚至达到了中国电影界,当时,国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舒秀 文,上官云珠扮演的王丽珍、何文艳两个人物,都是梳理的这种发型。
由于长生堂技术是以修剪、手指造型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修剪出来发型,不用任何饰发品、吹风定型就可以完美地体现发型美感,为大众所喜爱,吸引了众多高端客人。到“长生堂”老理发的顾客,主要是达官贵人、租界官员、外国海军、英国海军多数。国民党的军政要员蒋介石每次来汉口,都要“长生堂”师傅戴恒贵及其儿子戴友宝为其剃头,工具是蒋介石自备的专用理发工具。
“长生堂”之所以能长久的生存发展至今,在于不断发展创新。1911年,张聚年创办后,由该徒弟徐少斋经营。到1913年成为股东店,有木理发椅子12把,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规模,再加上“长生堂”这个不同凡响的字号,吸引了众多的达官贵人、太太小姐、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公子剃满月头、生日头、必定到“长生堂”,以求长生不老,一生吉祥。结婚、做寿更是如此,所以生意异常红火,直到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达官贵人生活不稳定,生意一度萧条名师周德才任老板后,他从上海请了8位名师,加上本身的师傅共计14人,徒弟16余人,学徒最长达8年,由于设备、装修先进、高档、豪华,名师成群,不断推出新式发型,吸引了更多更广泛的顾客。1952年,周德才经营不下去了,于同年7月1日交给国家,招牌改为“江岸区合作理发厅”,这是“长生堂”第一次更换店名。椅子由原来16把增加到20把,同年7月20日开张,新中国成立给妇女们带来更多更新的思想,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所以“长生堂”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新生。规范行业管理,用传统的操作程序和技巧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生意又重新好了起来,直到1966年。这期间“长生堂”店名还改过“武汉第二理发厅”,并一改过去以女士为主的经营模式,率先在全市将手推剪改为电推剪操作,将电烫技术传授给全市同行,为发展全市理发业起到了先师利导的作用。
1959年,又恢复“长生堂”店名,直到196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长生堂”作为封资修的典型得到了批评,许多的传统服务项目,如烫发、推拿按摩等被取消,并将大量的文史资料照片、发型照片等破坏烧毁。“长生堂”的店名改为“二七理发厅”,随后又改为“江岸理发厅”至1978年,这是“长生堂”第二次改店名。 “长生堂”的发型历来以欧洲高贵典雅创意灵感,塑造中国经典时尚的个性魅力的海派为主。其特点,保持长生堂特色,创新了修剪及手指造型的理念和技巧,注重了头发的健康,使头发线条流畅、发丝清晰、光泽柔顺、清丽、高贵、典雅,极富民族特色。特别是近几年来,“长生堂”在发扬传统特色基础上,大胆设计、大胆创新,在整体设计上狠下工夫,吸取西欧等国发型艺术的精华,突出个性,强调自然,体现整体艺术效果,并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的探讨、研究,总结出了长生堂又一耀眼标签——精韵幻化,既将现代修剪技法和经典剪裁技术加以时尚烫、染巧妙结合,为现代的美发理念注入了新世上的水感韵律,被国内外专业人士认可和赞拥,通过上述理念,塑造出来的发型倍受欢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