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典型错题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7
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典型错题分析】,供大家参考!
◆典型错题:
题 目:汽车长7( ) 长江长6400多( )
杭州湾跨海大桥36( )
学生错解:汽车长7(分米) 长江长6400多(米)
杭州湾跨海大桥36(米)
◆原因分析:
1.教师注重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的表象,却少练习估测,如出示一个长度,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或者给出一个长度,让学生比划。
2.学生懒得用建立的长度概念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是随心所欲地写了个单位。
3.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底有多长,很多人没有去过。而家门口的桥确实只有几十米长,连超过百米的桥也没有,也难怪。如长江的长度,看到6400多,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一个数字,以为用米已经够长了,用上千米,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做这题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对长度单位的建立要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对长度的认识应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千米等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要强化这些长度单位。
2.平时要多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不仅是1分米,也可以让学生比划3分米有多长,桌子长大约有几分米。从家到哪儿有1千米、5千米等。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这些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可以在活动中设置“走一走”、“跑一跑”、“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体验“1千米”,让学生在充分感知“1千米有多长”的基础上建立“千米”的概念。

3.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感知千米。对于千米的感知,应将实际感知与发挥学生的估测能力相结合。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到操场上走了一圈,然后以此想象5圈的长度,或是从家到某个地方大约1500步是1千米,但对1千米有多远还是不太清楚,很难估测。在形成千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教师必须事先骑车去测过,而且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学生平时确实都走过的有感知),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估测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2千米?从学校到自己家要走多少千米?(教师随机进行评价)让学生感知几千米的长度。1千米步行大约要走15分钟,那么2千米呢?1小时大约可以走多长,大概可以从哪走到哪?汽车1小时大约可以开80千米,那么800千米要开多久呢?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坐车经历,如从哪里到哪里,大约要坐多久?通过和实践结合,感知长度。从中感知大数值大单位所对应的实际路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熟悉的长度,便于参照。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几千米的长度,把千米与学生常态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经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教给学生在遇到不熟悉的情况时,可以采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方法解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