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人眼中的苏北,淮海城市群的核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3



-风物君语-

南北枢纽

淮海核心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北方人看她是南方,南方人看她是北方,位置 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气候不干不湿


她有 群山环抱、一脉入城、两河相拥、四湖映城


她享受着 包邮区 的物流便利,同时享受着冬天的 暖气


她的方言不是本省南部的吴侬软语,而是更接近 北方的山东、河南口音


这里的 SA汤、地锅鸡 ,是皖北、鲁南、苏北人共同的舌尖语言。


这里的火车站广告充满“硬核”: 钢结构、液压件、挖掘机 ......她就是—— 徐州



位于 江苏省的最北端 的徐州,处于 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省交界区域 ,“东襟准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



占总面积 九成以上的大平原 是徐州大地的主调,海拔仅361米的 大洞山为徐州全市最高峰 。众多发源于鲁南山区的河水向徐州平原流淌,构成了徐州丰富的水系。



黄河时代


黄河夺淮之前, 徐州地区的水运以利用自然水系为主



春秋战国相继开通的 邗沟、鸿沟 把徐州周遭水系相互连接起来。到唐高宗时期,江南漕船由扬州经淮河,入徐州境内的汴水,再转洛水,可直达洛阳。 徐州连接南北、贯穿东西,成为江淮通往中原洛阳的水运枢纽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徐州有史可查的 首次黄河水患发生于汉武帝元光三年 (公元前132年)。而从西汉以来,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次、改道26次, 徐州受灾132次之多 。黄河的喜怒无常,锻造了徐州人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服输、不怕难,能啃硬骨头。



从1194年黄河大决口到1855年改道山东期间,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多次入侵沂水、沭水和泗水: 沂水 在马陵山西侧蓄积,形成 骆马湖 沭河 改道,东流 入海 泗水 在济宁徐州间暂停了前进的脚步,形成 南四湖 。唐代“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景象不复存在。 依靠自然水系的漕运慢慢落寞,人工运河崛起


运河时代


元代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与会通河,贯通中国南北的 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 ,徐州再次成为漕运的枢纽重地。物资从富庶的江南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据统计每年经徐州北上的粮船就多达 1.2万艘 ,运粮多达 400万石 此时的徐州把着帝国的经济命脉



明朝迁都北京后,废止海运与陆运。南北大交通几乎依靠京杭大运河,徐州的地理优势更为凸显。从徐州经过大运河可以通达 苏、鲁、豫、皖、冀五省 “五省通衢” 的美名由此而来。


大运河带动了徐州经济的繁荣,众多沿河集镇发展成了 物资集散中心 窑湾镇 是这其中的明星。古镇三面环水,素有 "苏北小上海" "黄金水道金三角" 之称。明清时期镇人口多达 8万 ,曾有来自 18个省 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来自 10多个国家 的传教士和商人在此经商。



清咸丰五年(1855年) 黄河北徙 ,大运河河堤被冲毁,海运和陆运正在取代漕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台儿庄至淮阴段运河几乎丧失通航能力, 漕运停止 ,大运河不再是南北运输干线, 徐州失去了水运枢纽的优势


铁路时代


徐州再度站上时代的舞台,还是因为交通,只不过这次不再是运河,而是 铁路

相较于其它因运河衰落而衰落的城市来说,徐州无疑是幸运的。从中国铁路诞生早期,徐州就搭上了这只钢铁“怪兽”。 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 。陇海线与津浦线这两条东西、南北走向的铁路在徐州交汇,就像当年黄河与运河交汇一样, 徐州迎来了新生



外国人投资、设计、运营的铁路,从清末开始进入中国。津浦铁路由英德两国分段合筑,陇海铁路由比利时与荷兰同修。杂七杂八的“业主”导致了 铁路参数的不同 ,大大 影响通行能力 。津浦铁路开通时客车时速仅为22公里,陇海铁路客车时速仅为23.7公里。


就算现代人看来如此“龟速”的铁路,也为徐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铁路取代了大部分的陆运与水运,提高了交通运行速度和运载能力,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 城市沿铁路干线向南北、东西呈条带状延伸,徐州城开启了近百年的增长


百年之后, 徐州又一次赶上了中国高铁时代的首发阵容 。徐州东站距北京南站692公里、距上海虹桥站626公里, 徐州以中间C位连通着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 。东西走向的郑徐客专、徐连客专在2014年建成通车,徐州成为我国 高铁“四纵四横” 的一个十字交叉位,成为中国高铁网络的枢纽之一。



“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

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

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

真若从屋上建瓴水也。”

——苏轼


曾在徐州任职的苏轼道出了徐州的特点: 南国门户,北国锁钥,扼苏、鲁、豫、皖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帝尧时彭祖在这里建 大彭氏国 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作为曾经 华夏九州之一 ,虽然地理概念有所改变,但徐州这个名字延续了下来。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徐州丰县诞生了一位男婴,他叫 刘邦 ,开启了中国 历史 光谱中, 徐州最为光彩的两汉时期



混战的时代,“五省通衢”的徐州显得 额外 重要 。如果北方政权掌握徐州,时时窥伺淮南、江南,南方不安心;如果南方政权掌握徐州,凭借舟车转运的便利,可达北方各省,北方也不安心。西汉建立后,因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刘邦将徐州周围36个县划为楚国,分给他信任的弟弟刘交。 两汉407年间,徐州一直都是帝国的心头肉



“两汉文化看徐州” 不仅仅是一句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到的东西。汉代流行厚葬,也正因此导致 “汉墓十墓九空” 。至于国内其他如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南越王汉墓、海昏侯汉墓等多处影响较大的汉代墓葬,虽然出土文物丰富,但均为单体。


徐州不仅有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汉墓, 楚王(后)陵墓16座,中小型汉墓1000余座 ,还出土了大量 汉代画像石、兵马俑、陶器、青铜器和玉器 。它们如今陈列在徐州博物馆里,呈现着汉代帝王将相们的地下生活,成为我们看得到的两汉徐州。


因为扼南北咽喉要地,徐州常有战争 。据统计, 徐州 历史 上发生过大小战役达400多次 。项羽率3万人击溃50万偷袭彭城的刘邦汉军,收复彭城。这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彭城之役 被载入战争史。东汉末年,吕布、曹操、刘备等对徐州展开争夺, “刘备三让徐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也成了三国故事的经典。


1938年初,日军为了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急需打通津浦铁路。中国军队展开一场抵御侵略的 徐州会战 ,其中以 台儿庄大捷 最为著名,共围歼敌军一万多人。


淮海战役 中,徐州成为内战双方争夺的焦点。按照白崇禧提出 “守江必守淮” 的指导思想,杜聿明打算死守徐州。解放军歼灭黄埔系大半精锐,占领江淮地区。 徐州再次站到了中国命运的前线

频繁的战争造就了徐州民众 习武好勇 的强悍性格,诞生了 徐州武术文化 。徐州民众热爱习武,国内各路拳师云集教拳,使徐州拳种繁多,武术流派纷呈。



关于“ 苏南苏北” 的争论从来没有消停过,虽然 没有比徐州更北的江苏城市了 ,但这个讨论中有时候甚至没有徐州。徐州太北了,以至于很多苏南人看来 和山东、河北一样的远

徐州负责硬核的工业 ,苏南那些地方才能安心搞其他工业和第三产业。对于整个江苏来说,有了徐州的负重前行,才有江南的岁月静好。

“淮海省省会” 这个梗看着像一种调侃,但也道出了徐州的现状。在江苏省内,徐州GDP总量以7100多亿排名 第6位 ,仅为排名第1苏州的 37% ,人均GDP更是跌落到江苏 第9位 。但从淮海经济区来看, 徐州经济是众城市之首 。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 把徐州定义为区域中心城市 。在2020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淮海经济区被提及10次


徐州的矿产资源在江苏首屈一指 。煤炭依靠徐州便捷的铁路设施运向全国,拉动了徐州 社会 发展, 带动徐州成为一座苏北重工业城市


徐州是全国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其工程机械经济总量占江苏行业的80%,占全国行业总销售收入的20%。


徐州的教育和医疗都很发达。 等院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在江苏仅次于南京 。周边其他省居民看病,未必想着去省会,而是来徐州。


徐州拥有华东最大的食品城, 淮海食品城

徐州拥有华东最大的铁路公共货场, 铜山货场

徐州拥有中国最大的豆奶企业, 维维集团

徐州拥有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徐工集团

徐州拥有中国最早创办的矿业学府, 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拥有中国首座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徐州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


近年来,老工业城市徐州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众多 “内忧外患” ,一面是资源的枯竭,一面是兄弟城市的竞争越发激烈。



在国家第3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 徐州贾汪区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地区 。济宁和临沂两市国内生产总值直逼徐州;商丘全力打造“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阜阳、淮南、蚌埠抱团合力发展。



徐州就像一座机器猫“任意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通达世界 。东西陇海线、南北京沪线在徐州十字交叉,这里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五条高速公路贯穿市域,是全国首批13个重要公路枢纽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拥有133个港口码头。


徐州就像一座戏台,以华夏为背景 。在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中,各种势力轮番登场,这里是彭祖故国,这里是刘邦故里,这里是项羽故都,这里被称作“帝王之乡”。


这就是徐州 ,她就是能源重镇、重工业基地、苏北城市、淮海经济区C位。


- END -

文丨ZZZ

图片编辑 | 陶子

地图编辑 | 伍攀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参考资料

任亚东《产业转型驱动下徐州市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戴培超《 历史 时期徐州水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

孟召宜《徐州 历史 地理特点与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