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重来,TA们的遗憾会不会少一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09

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章丽娟

还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要告别2020年了,有人说这是魔幻的一年,有人说这是出生伊始最深刻的一年。的确,2020,于你,于我,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对于一些车企而言,它同样不平凡。

在国内疫情刚有所好转的4月,东风雷诺就宣布退出乘用车市场,而后,赛麟与拜腾等造车新势力也相继爆出遭遇讨薪的新闻。到下半年,传统老牌车企华晨和力帆纷纷陷入破产的危机中。

生不逢时的东风雷诺没赶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最快的黄金时代,却碰上了法系车在中国市场几乎全军溃败的黑暗时代,在自身产品力不够的情况下,选择“走为上计”也在情理之中。

赛麟和拜腾等新势力迎风口而生,但随着资本的冷却,资金链紧张和车型量产难落地,毕竟,那时的电动消费市场还处在盲目生长期,无论是相关制度法规还是硬件设施都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今年,引起车圈注目的,莫过于曾经风光无限的华晨和力帆都等来了破产重组的结果,还没在这个新时代露面,就逐渐掉队,或者说淘汰更为恰当。

英雄迟暮,大浪淘沙。不分古今,中国社会遵循着“得势多人捧,失势众人踩”的法则,从前,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和华晨原董事长祁玉民接受采访时的话常被记者拿来当作标题,当作金句,如今,再谈起二人,多少都带着几分同情。

尤其是祁玉民,身虽退,依然没逃过被调查的命运,消息一出,立马坐实了他“坏人”的身份,从一个人人称赞的,力挽华晨于狂澜的“英雄”到一个人人喊打的落马“商人”。这背后又何止是把华晨送上断头台的故事。

省去为它们唏嘘的环节,回顾它们的发展历史,如果华晨和力帆能重来,那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所有的必然都是由一个个偶然组成,如果当时华晨的自主之路能坚持得更久一些,不被“拿来主义”所诱惑;如果力帆没有造车,继续深耕在摩托车领域,一切会是怎样的呢?给华晨和力帆换一个脚本,它们的走向会不会不一样呢?

虽然像这样“事后诸葛亮”的行为的确有失武德,但是看着已经躺平,奄奄一息的华晨和力帆,在没有办法改变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去思考去发问,或许,在我主观地赋予它们的第二生命中,我也能更多地体会到它们的“身不由己”,更大程度地去“感同身受”吧。

首先从老牌车企华晨来说吧。

在广州车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缺席的华晨因为流出破产的消息分走一部分流量。几天后,华晨因为负债高企、债务违约、申请破产等负面词被各大网站报道,大家最喜欢用的噱头还是“千亿集团突然破产”,注意用的状语大多都是“突然”、“意料之外”等词。

我的话,肯定用“终于”,华晨的颓势可不是近几年的事,华晨大厦将倾的判断不应该是最近才得出的吧。客观来说,作为一个90后,我认识华晨还是因为“华晨宝马”,印象变得更深是因为网上到处都是教车主“扣标”的视频,而这些视频中的背景十有八九是华晨宝马的车。品牌力弱就算了还遭嫌弃,可见华晨内心的阴影有多大。

毕竟,从前的华晨,旗下也是有金杯客车、中华轿车、宝马项目、金杯通用、三江雷诺“五朵金花”,旗下业务涵盖整车制造、发动机生产、零部件供销以及汽车分销等领域,被同行惊呼为“第四汽”。在2006年,还曾以突破20万的销量,跻身全国汽车销量第九名。

但是,那都是历史了。据华晨汽车集团今年债券半年报显示,集团总负债1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资产负债率为71.4%。

华晨如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相关的分析在网路上也是很多的,有的说是华晨缔造者,一个深谙资本运作的商人——仰融的离去导致了华晨的走衰之路。

有的说是祁玉民任董事长期间失策,没有处理好华晨和宝马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不无道理,只不过讨论人的因素终归是难以得出一个稍微普适的观点。华晨之所以被边缘化,其中既有时代的变迁,更有其自身结构性的问题。

了解过华晨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虽三十年跌宕,但是也曾有过不少高光时刻,比如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与宝马牵手的企业,不过,没过几天舒坦日子,就成了媒体和大众眼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

其“不幸”是由时代决定的,虽然华晨自创立就一路坎坷,但是在祁玉民的管理下,华晨也算是从鬼门关里走出来了,2007年,华晨达到了营收巅峰。稍稍稳定了内忧,外患又来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汽车市场也被波及,合资车企纷纷降低产品价格,并将产品线下探至低端车型领域。自主品牌承受的压力远胜以往,华晨汽车的销量也开始倒退,一直退到现在。据悉,2020年1~10月华晨汽车自主品牌的总销量不到2万辆。

怒其“不争”,是指在本世纪初的汽车合资大潮中,华晨集团逐渐迷失了自我。尤其是傍上宝马这个“大款”后,华晨集团更是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常被人吐槽技术上没有深度、不思进取。

这种吐槽也是立得住的,因为当时祁玉民的脑回路十分清奇。他的逻辑是,与其花大力气去自己做研发,为什么不去做技术的整合,当时华晨设想的汽车是底盘是保时捷调校,造型、内外饰用意大利的,发动机和宝马合作。

这个逻辑看上去很美但是问题却也非常明显,这就是过度依赖于别人输血,就等于一个人不靠自己锻炼提升体质,靠外部提供营养液和呼吸机,一旦别人断供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然而,华晨就是这样的操作,原本华晨想通过将人事、资本、供应链等控制权下放华晨宝马,向宝马交换得到技术,购买、吸收、引进这套逻辑在改革开放早期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在如今再用这套逻辑就会出现问题,引入的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基础难以被内化吸收。一般,中方研究吃透外资技术需要四五年时间,但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外资提供的技术可能已经不是先进技术。

而且受到知识产权限制,华晨不可能完全使用宝马提供的技术进行生产,只能用做技术研发。另外华晨与宝马品牌定位不一样,如果照搬宝马技术材料使用标准,那么华晨生产成本根本无法控制。

相反吉利就聪明灵活多了,引进沃尔沃技术,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完全吃透吸收。并利用沃尔沃,合作研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找到了一条适合吉利发展的技术之路。

华晨不仅“不争”,还主动把话语权拱手让给宝马。自从患上合资依赖症,华晨的重心都是围绕着合资品牌华晨宝马,中华和金杯在内部较为弱势。就算是中华系列产品上市,祁玉民等领导发言句句不离宝马,没有去体现产品自身的卖点。

在同样情境下,上汽集团的荣威和名爵,广汽集团的广汽传祺,长安的长安汽车,他们在集团内部地位和资源等同甚至超过合资品牌。

更有甚者,2018年10月,华晨还将手中25%的合资公司股权作价36亿欧元卖给了宝马,一举打破了50:50的股比合作关系,股份调整将在2022年完成。一旦调整完成,宝马就成了华晨的控制方,而华晨也彻底沦为宝马代工厂。

还没等到这么一天,华晨就先凉了。如果说华晨的悲剧还有什么正面意义的话,那就是它的结局为其他合资品牌敲响了警钟,用实际经历向世人说明了,幻想靠合资对象存活,是不现实的,如果自家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最终就只能沦落到给国外品牌“打工”的下场。

如果,当初的华晨能减少对宝马这头“奶牛”的依赖,更加重视自主品牌,充分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完成向正向研发的转变,那么此时,我们也能在路上看到更多的中华车了,当别人提起华晨这个品牌时,年轻一代消费者眼里也能看到光吧。

而说到我们的老朋友力帆,事情可以简单来谈。

我们都知道力帆是在造汽车这条路上折了腰。

忽略接班人的问题,就让我们单纯地想想,如果力帆没有把钱白耗在汽车上,继续做摩托车会怎么样?

以力帆在摩托界积累的经验、技术和威望,这肯定会是一条比较保险的路。无论是跟上电动化的潮流,走向高端之路,对于曾经的“摩帮大佬”尹明善来说,都不会是迈不过去的坎。

但是终究历史还是抛弃了力帆,把它带上了造车这条不归路,2020年,*ST力帆处于公司亏损、债务逾期、实控人被立案等一片阴霾下,但是一家名叫“春风动力”的企业却在它曾经擅长的领域“手舞足蹈”。

就在同一年,春风动力的股价屡创新高,自2019年8月上扬,一年股价上涨7倍,截止到12月9日,市值接近200亿元。

对于春风动力这家企业,我以前也是知之甚少的,但是喜欢摩旅的人肯定都不陌生。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家成立于1989年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全地形车,摩托车及后市场用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已在全球四轮车领域多个国家排名位居首位。在国内,它已经成为了引领休闲类大排量水冷摩托车的行业标杆。

真人不露相。据说,它还是中国国宾护卫专用摩托车指定生产商,自主研制的CF650G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厦门金砖峰会、G20杭州峰会、APEC会议、抗战胜利 70?周年阅兵式、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中都曾亮相过。

近日,春风动力EV品牌ZEEHO在北京面向全球发布,这意味着深耕摩托车行业31年的春风动力正式布局电动摩托车市场。不出意外,这片蓝海会让春风动力离大众的生活更进一步。我为何会这么说呢?

善于观察的你一定会发现,骑摩托车已经是潮流都市生活的一项选择。现在开摩托车的,很少是将其当作运输工具,更多的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工具,春风动力此次转型,把更多个性的设计和尖端的科技融入产品,的确是很先锋的做法。

两种命运,让人唏嘘。同为摩托车起家,两家企业却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如果当时的力帆也能一心一意地在其赖以起家的摩托车行业发力,故事的结局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可惜没如果,历史无法重来,我们看到的结局还是:华晨折戟,前路迷离,力帆老矣,无法再战。

当然,我们知道,所有的失败都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就算是华晨死磕自主品牌研发,也不一定能成就伟业,力压宝马。江湖上的血雨腥风从来没有停止,尤其对于大多数自主品牌来说,在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曾停歇,一切都在不确定中前进。

同样,就算力帆不做汽车,未必就能把摩托车做得风生水起,甚至压制这股“春风”的袭来。

时也,命也,运也。面对残局,我们感到无力,我们大胆地去臆想,虽无实质意义,但也鞭策我们自己走好当下每一步,以免未来发出“如果能重来”的喟叹。

个人如此,车企亦如此。希望,现在还好好活着的企业都能走好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自强,把握时代的方向盘,不必在过去中悔恨,无须在未来中迷茫。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报价大全

汽车之家报价报价大全

预约试驾

车家新车预约试驾

4S经销商

汽车之家4S店经销商

二手车

汽车之家二手车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车型大全购车计算销量排行新能源车新车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