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的爱在第几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在中国,父母爱子女,甘愿为子女付出一切是毋庸置疑的,好像我们的人生就是为结婚、为生子、为后代燃尽生命的最后一缕萤光。但是,在如此浓烈的爱子文化中不乏悲剧,有多少孩子被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败家子,甚至白眼狼,使我们付出美好的爱之初心,却被自己的爱反噬,下场何其悲惨,何其壮烈!

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启蒙书藉《三字经》、《弟子规》中就有如何养育孩子的忠告,但许多爱子心切的父母却一味沉浸在爱孩子的泥淖里不能自拔,只能越陷越深。

而傅雷却在他一封封饱含父子之爱的书信中一点点拓展,使自己的爱由对孩子生活琐事的关心一步步成长,发展为对孩子心与灵成长的关注,让孩子渐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自我修养。

在现在每个家庭都异常关注子女教育的时代,或许傅雷的教养方式能给我们大多数父母一些启迪。《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书:爱在最深切的关头》把傅雷与海外留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首次按人生、艺术、修养、感情四大主题呈现,共收录了道尽中国式父爱的112篇经典家书。

在这本书中,脾气急躁刚直的傅雷始终抱着一种卑微的心态与儿子沟通,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但他并不一味迁就,而是时时指出儿子的不足之处,时时为孩子人生中遇到的苦闷疏通开导,引导傅聪走向灵魂越来越自由的明天。傅雷对儿子的爱虽发乎于情,但不并不止于情,而是一直成长。我私以为,这种爱的成长至少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在皮。 对孩子生活起居琐事的关心,注重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第二层在骨。 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等方面进行方法性指导,注重的是孩子的生存能力。

第三层在髓。 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指点,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注重的是灵魂的成长。

这三个层次,我们必须注意,只有实现了上一层,才能进入到下一层。在进入下一层之后,上一层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更宽广更坚实。这就像我们建楼房,层层加固,后一层只能建在前一层之上。

简单来说,这种感觉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打完一个才能继续升级打第二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饱满的爱,才有可能出于孩子长远的考虑,慢慢教给他方法,引导他自己去感受去成长,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1、在生活起居、饮食上,傅雷事无巨细,一应唠叨异常

在一九六零年一月十日傅雷写道:

我最担心的是你的身体,看你的照片,似乎瘦了,也老了些。我深知你的脾气,为了练琴可以废寝忘食,生活向无规律,在我们身边还可以控制你,照顾你。不知你现在的饮食如何解决的?只要经济上没问题,对你来说,营养第一,因为你在精神身体方面的消耗太大,不能不在意。衣食寒暖,不能怕麻烦,千万勿逞年轻,任性随便,满不在乎,迟早要算帐的。

原以为傅雷作为一位誉满文坛的学者,总会对儿子讲些做人的大道理,却不想他还如我们身边那位唠叨的母亲一样,衣食寒暖样样挂心,而且述诸笔端,一点没有严父的样子,只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像这样的唠叨并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贯穿始终,在一九六二年傅聪与外国姑娘弥拉结婚后,傅雷写道:

希望你们澳洲巡回演出完了,再报告我们好消息,把所见所闻写得越仔细越丰富越好,你们知道妈妈总是贪心不足,常嫌信写得粗枝大叶呢!

拳拳爱子之情,真是感人至深。远离家的孩子,父母总是异常挂念,总是到处收集孩子片言片纸的消息,然后反复回味。傅雷也不能免俗,总之想知道儿子的一切,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希望知道且知道得更详细些,无论知道多少,都永远觉得不足够。

经常傅雷夫妇这一封信刚寄出,就开始数着日子盼儿子的下一封回信了,有时信来的迟了些,也不免把那种急切等信的焦急付上,问是不是儿子太忙了,但又担心自己的这种急切会成为儿子的负担打扰到儿子了,就又嘱咐道实在没有时间,写三言两语报个平安也好。这种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正是父母爱子的情深似海又卑微无比的真实景况。

2、在工作学习上,傅雷不厌其烦循循诱导,一一指点

一九五四年傅聪学习俄语,傅雷怕傅聪心情太过急切反而效果不好,以自己学法文的经验劝解道:

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是没有用的……

甚至在人际交往的小小细节上,这位慈父也不忘唠叨一番: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事无巨细,这位老父亲都操碎了心,生怕孩子在外变成了一个不受待见的人,甚至在饭桌上也叮嘱“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总是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知他,以免他在外面吃亏。

不管是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相处之道,傅雷都一一去信指点,反复叮咛开导,使儿子在一切俗事中都能应付得过来,得心应手。

3、在精神和个人修养上,傅雷时时引导,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灵魂自由、情操高尚的人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是功成名就,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人,而是知行合一,做一个灵魂丰富而又自由的人。这就是傅雷在教育儿子时的终极追求,他在信中写道:

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是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你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你很快得来的新东西。长此做去,不但你的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而且你一般的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

傅雷不仅指导傅聪方法,更鼓励他去感受、去吸收,建议他偶尔放慢脚步,让灵魂恢复弹性:

只要你有兴致,便是不在假中,也可能特意上美术馆,在心爱的一两幅画前面呆上一刻钟半小时。不必多,每次只消集中一两幅,来回统共也花不了一个半小时,无形中积累的收获可是不小呢?

傅雷为了孩子,甚至巴不得把一生所学及个人经验统统告诉儿子,让他少走弯路,成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这种鞠躬尽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慢慢雕塑起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虽然传雷在傅聪年幼时有过过失,但他一直带着卑微的歉意,让傅聪不要做像他一样失败的人。

希望孩子能做一个灵魂丰富而又自由的人,能有所坚持有所放下,作为父母的人就可以放心了。因为人世多风雨,但再多风雨也不能把一个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和良好修养的人怎么样了。炼就了的金刚不坏之身,就再也不会轻易被外界左右和伤害。

如果说我们在爱的第一层上还能做到爱孩子,那么在第二层我们很多人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甚至有不少的人只停留在爱的第一层。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靠工伤给儿子攒下房和车,她想收手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哪是养儿子,纯粹是养老虎嘛!

为儿子买房买车,无奈老两口的工资达不到标准,这可咋办呢?本着委屈啥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的宗旨,这位中年母亲咬咬牙,在8先后故意工伤4次,光赔偿金就拿了四五十万。比起骗保来说,这位母亲付出的是真枪实弹的流血事件,甚至在一次故意的工伤事件中这位母亲本能的躲了一下,使工伤评定降低了几个等级损失了好几万,而在后来追悔莫及。

这样养大的孩子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只永远贪得无厌的寄生虫罢了。是我们不够爱孩子吗?相反,正是因为太爱了,我们才顾不着讲方法,飞蛾扑火似的去爱了。这样的爱充其量只停留在第一层,永远停留在第一层的爱只不过会把我们的孩子养成巨婴,没有任何的用处。

只有我们的爱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能适时调配出孩子们需要的爱,他们才能身心同步成长。都说慈母多败儿,但在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阶段,确实需要慈母般的爱,而在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就要慢慢给孩子定规矩,严父角色就该登场了。

许多家庭一味溺爱,不肯让孩子受半点委屈,那孩子的心灵怎么能够成长呢?所有的成长,都是从一次次的跌倒中爬起,从不能承受到渐渐习惯,成为自己司空见惯的本事。可惜,有些家长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觉得自己受过的苦绝不让孩子受,但是孩子是一条单独的生命,并不是你生命的叠加,生命该经历的他又怎么能跳过?

当然,现在教育学家到处分享教育经验,使得大部分人都明白了孩子成长的规律,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以成绩和本事争取更好生存资源的今天,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和道德建康。

因此,就经常有非常令人痛惜的悲剧发生。前段时间跳楼的某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就是一例。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过关斩将走进高等学府,却因现实的压力和心灵的苦闷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辛辛苦苦劳碌一世还未等到收获的季节,一切就戛然而止,怎么不令人痛惜?

可见,爱在第三层,能到达孩子的心灵,送去抚慰与开导,何其重要。如果父母的爱不能到达第三层,孩子的人生就有可能陷入强烈的摇摆,引发无端的痛苦。有的孩子看似有美好的前途,但是他们并不快乐,总是容易陷入与自己、与家人、与社会的对抗中,这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自己独立的人格。而独立人格的形成,一定要有外来的养分滋养,而最重要的养分则来自父母的尊重与无条件的爱。

有时候,我们能力有限,只能拿一些假、大、空的话来唬孩子,孩子当然不会信服我们。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子女的爱只能停留在第一层,仅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保障和身体上的照顾,无法到达孩子的心里。

而成长中的孩子正在不断吸收外界的养分,有些见识是高于我们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放下做父母的高姿态,与孩子认真对话,真正了解他们所了解的,我们可能会离孩子越来越远,虽然近在咫尺,你想把你的爱给他,他也会断然拒绝。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认为孩子降生了,就能用始终如一的方法来爱他一生,孩子在成长,他需要的理解与爱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跟不上孩子的步伐,总把他当成婴儿来爱,不是引起他的反感,就是使他永远长不大。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停下,包括对孩子的爱。我们也需要让它成长,如果你实在做不到成长,也请不要轻易对孩子横加指责,而应是以委婉的语气提出建议,让孩子酬情参考。因为你的经验,他没有经过思考去理解消化,他是不会照你所说的去做的,而等他经历过一些事,回想起你说的话,自然会明白其中深意。傅雷就很明白给博聪留出空间,让他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并在信中一再鼓励他这么做。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这段傅雷写给傅聪的话,或许不仅仅是面对人生,在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可以参考。我们大多数,几乎都不具备傅雷的学识与能力,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对孩子的爱停留在第几层?该怎么去让自己成长,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去补救?

爱孩子是我们每个人会本能地去做的事情,但你懂如何爱在最深切的关头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