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中的“拗救”是什么意思,具体有哪几种形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作拗句。出现了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如果补救成功,这首作品就是“拗律体”,如果无法补救,那就是诗病或者直接出律了。

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下,只要二、四、六关键位置平仄是交替的,没有出现诗病,就不需要拗救。关键位置失替的情况在古代格律诗中也不多见,今天我们创作近体诗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杜绝这种现象。

我们学习拗救,主要还是为了欣赏唐宋古诗,特别是杜甫、黄庭坚等人的拗律体。

拗救分为三种,句内拗救,对句拗救和混合拗救(既救句内,也救对句)。

古人常用的“锦鲤翻波”,我们认为是一种变格,其实严格来说就是一种句内拗救。

原本律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但是如果第四字为平声,那就是典型的失替了。锦鲤翻波的做法就是将第三字平声换成仄声,成为“平平仄平仄”,完成这一句的句内拗救,并不影响对句的平仄推导,对句的平仄依然是根据首句“平平平仄仄”相对,是“仄仄仄平平”。

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就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但是对句依旧是“仄仄仄平平”,“日暮客愁新”。这种拗救因为太常用,所以被认为是合理变格,很少有人去追究背后的真正原因。

另有一种句内拗救,就是“平平仄仄平”的孤平拗救。因为首字不论,所以有些朋友在写“平平仄仄平”的时候就会变成“仄平仄仄平”,这是很标准的王力版孤平(在韵句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公认的一种诗病。一般就会采取将第三字的仄声变成平声,让平仄关系成为“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让两个平声相连,完成了孤平拗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