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英语词汇歧义及其妙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国外对此的研究状况怎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2-01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歧义的产生来自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歧义本身有着消极作用,而对歧义积极利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关键词]歧义 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 语法歧义 幽默

一、前言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一种语言结构具有几种结构层次关系,或一个言语表现不同的意图或含义等产生的。英语歧义性探讨在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文学语言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歧义的产生主要来自语音,词义与语法结构三个方面。

(一)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歧义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等。

1.同音异形异义歧义词

英语中有些词如:bear熊,bare 赤裸的,flower花,flour面粉,hear听见,here这里,hour小时,our我们,meet遇见,meat肉,rite仪式,right正确,sight视力,site地基,sun太阳,son儿子等,它们的发音相同,拼写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交际时有时会产生误解。

运用“生成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可揭示词语结构元素的内在特征和元素的组织方式及其规律,并解析交际英语中连读、同音异义及句法结构等引起的歧义问题。生成音位学重音规则对指导交际英语和处理语音歧义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二语使用者处理交际语言歧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歧义是语言多义的属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歧义的现象。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歧义进行阐释,指出语法歧义根源于语法隐喻,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对于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人类发展语言、提高认知的必要手段。结合个例提出从语篇层面上,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角度消除歧义。最后对歧义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

1. 引言
歧义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歧义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歧义可作不同分类。就触发歧义的语言层面而言,歧义可分为:构词歧义、语音歧义、语义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义现象最为复杂。对此,国内学者(林洪志 2001;马登阁2003)等多采用生成语法模式对英语句子结构歧义进行了分析和剖解。与一味追求结构形式描写的形式语言学不同,以Halliday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成份的功能,主张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解释语言结构。功能语法在解释歧义现象方面显现出了一些优势,这为歧义的分析开拓了一条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学术界,仅有少数学者选取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语歧义进行过分析(马博森1995;孔亚明 2007) ,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笔者拟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主要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重点讨论英语名词词组和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并尝试对这些结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2.名词词组产生的歧义
2. 1形容词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名词词组通常由“修饰词 +中心词”构成。我们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称Red Red W ine为例。这个歌名存在歧义:它既可以被理解为“红红的酒”,又可被解释为“红色的葡萄酒”。类似这样的歧义例子还有许多。Halliday在论述名词词组的经验结构(experiential structure)时,提出了类属词(Classifier)和修饰语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类属词的功能是说明事物类别: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这些词的功能是区分车站的不同种类;修饰语的功能是说明所修饰物体的特征,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这两个词组中,形容词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现车站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对“车站”这个概念进行精细分类。
Bloor和Bloor认为类属词和修饰语都可用于名词词组中,对中心词进行限定。如果脱离语境,在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方面,许多表达都是歧义的(2001: 138)。据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红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饰语 修饰语 事物
红红的酒
例(1)的两种解释分别是“红葡萄酒”和“红红的酒”。〓24〓作前一种意思 (a) 讲时,第一个Red的语义功能为修饰语,第二个Red的语义功能是类属词,表明事物的种类,整个词组的意思是“酒类的一种———红葡萄酒”;作后一种意思 (b) 理解时,两个Red的语义功能均为修饰语,表明事物的特征,整个词组的意思是“红颜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这个词组的歧义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请看另一个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饰语 类属词 事物
小型儿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类属词 事物
幼儿床
例(2)的两种解释为“小型儿童床”和“幼儿床”。作前一种解释 (a) 时, small一词的功能成分为修饰语,说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后一种意思(b)理解时, small和chil2dren联合起来作类属词,说明床的类别。
我们在英语当代语法中可以发现类似的表述:特性修饰语(qualitative modifiers)和类别修饰语( classifying modifiers)。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相转化。通常表示大小、颜色、特征等的形容词为特性修饰语,当它们说明中心词的本质属性时,便转化为类别修饰语;通常表示处所、国别、原料和用途的修饰语为类别修饰语,当它们用来说明中心词的风格、式样、特征等意义时便成了特性修饰语(张克礼 2005: 460)。但是这样的分类和表述很容易使学习者感到困惑。与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类属词和修饰语这两个概念概括性更强,在实际语言分析过程中更简便更易于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经常出现动词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词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易产生歧义。Halliday在其功能语法体系中使用名词性词组(nom2inal group)这个术语来统括传统语法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和限定词,把它们都视为名词词组的下属类别(1994: 185)。不仅如此,可以充当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动词2ing和2ed形式也被韩礼德归入到名词性词组这一类。Bloor和Bloor在论及类属词和修饰语的功能区分与歧义的关联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们认为这个名词短语存在歧义,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谋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传统语法在解释 some dancing girls的两种含义时,往往引入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当动名词,词组的意义为“舞女”;如果将 dancing视为现在分词,整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这种解释很难让学习者理解。我们如果依照功能语法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情况便会简单许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类属词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词 修
饰语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词组作 (a) 解释时, danc2
ing的功能是类属词,指明这些姑娘的职业是跳舞;作 (b)解释时, dancing的功能是修饰语,所说明的是这些姑娘正在进行的动作。通过界定 dancing一词的双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词组的两种含义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现。
在传统语法框架内,学习者区分歧义往往需要借助复杂的语法范畴和项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这个例子里,学习者需要详述现在分词和动名词这两个语法范畴的差别来解释这个词组的歧义。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区分动词的这两种非限定形式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这无疑会加剧学习者对上述歧义现象的解析难度。相反地,如果我们依据功能语法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情况会有很大不同。学习者依托系统功能语法知识,明了 danc2ing这个单词的双重功能———既可作类属词又可作修饰语,再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就能够识别和剖析词组歧义。由此,功能语法的优势可见一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限定动词产生的歧义
传统语法将英语动词分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类。通常,限定性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谓语动词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关联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随之改变(邱述德 1998: 344)。谓语动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必然会导致整个句子产生歧义。国内学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谓语平面上的歧义时,就注意到了行为动词与系动词、系表结构与及物动词进行时态之间的歧义现象(1991: 24428)。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没有谓语动词、系表结构等概念。Halliday率先提出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过及物性系统 (transitivity system) 来表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 ,即通过语法形式对经验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2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壮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类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前三种过程是英语及物性系统中主要的类型过程。但是,上述各个过程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某些过程既可以被归入一种类别同时又可以被归入到另一种类别。这种情况下,歧义的产生就在所难免。英语结构歧义较多的发生在对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这三种主要过程的判定。有时,一个小句既可以解读为物质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过程;既可以解读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解读为关系程。这种判定上的模棱两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义的多种解释。
下面我们依据系统功能语法来辨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3. 1主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3. 1. 1简单结构:不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在英语句法中,“名词短语 +不及物动词”结构是常见的一种句式。它所产生的歧义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为例说明。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歧义是与某个短语的范畴地位相关联的(Radford 2000: 66)。在这个句子里,歧义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这个短语的范畴地位。当very hard被视为形容词性的短语时,它的意思是“非常严厉的”;当它被看作是一个副词短语时,其含意
是“非常使劲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这句话的双重含义即得以展现。
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将句子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单独进行了语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语法结构与整体语义构成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依照功能语法对此例句进行分析,情况会得到很大改观。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为者 过程:行为 环境的:方式
玛丽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释时,是一个行为过程。其中,Mary是行为者, very hard是环境成分,表示行为的方式,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释时,小句展现的是一个关系过程。其中,Mary作为过程的载体, very har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玛丽看起来非常严厉”。
这个句子歧义产生的根源在于 look一词的多重意义。传统语法中, look一词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
系动词。功能语法认为,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做梦等生理和心理行为。Halliday在对关系过程的论述中把look一词归入到表达感觉—感知一类的动词里面(1994:120)。在论述行为过程时,他又把 look一词归入到出现在行为过程中的几类典型动词之列(1994: 139)。正是由于动词look的这两种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产生了歧义。此外,在例(4)的(a)和(b)这两种解读中,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不仅动词 look的意义区分明确:在(a)释义中是指行为过程,在(b)解释中是指关系过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行为者,但在(b)释义中的语义功能是载体; very hard在 (a)释义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释义中则说明载体的属性。这些词汇功能方面的细微差异,在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很难体现出来。
3. 1. 2复杂结构:及物动词产生的歧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个形式较为复杂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他们正在嚼
烟”,和“它们是嚼烟”。传统语法的解释需要首先确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还是指代无生命力的物。如果确定 they是指代人,那么这个句子结构就是现在进行时态,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这个动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种无生命的事物,那么这个句子是一个主系表结构, chewing在这里作动名词,表示烟草的用途。很明显,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较为繁琐。下面我们尝试从功能语法角度来进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嚼烟。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载体 过程:关系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它们是嚼烟。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读为(a)物质过程,也可以解读为(b)关系过程。在(a)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发生
某事”,其中they是动作者, tobacco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正在嚼烟”;在(b)解读中,小句表达的是关系过程。they作为载体, chewing tobacco表示属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词, chewing是类属词,表示烟草的一种)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它们是嚼烟”。如此一来,学习者不必确定 they是指人还是指物,更无须明辨现在进行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的差别,就可以解析例(5)展现出的双重含义。这样的操作较之于传统语法显然简便了许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们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动作者 过程:物质 目标

他们正在给工程师上课。
(b)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载体 过程:关系
类属词 中心词
属性
他们是授课的工程师。
当例(6)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y是动作者, engi2
neers是动作的目标,整个小句意为“他们正在给工程师上课”;当小句被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they是载体, lectu2ring engineers表示属性, (其中, lecturing是类属词,说明这些工程师的类别是“讲课的”) ,整个小句的意思是“他们是授课的工程师”。这样的操作避免了许多麻烦:学习者无需借助动词
时态和主系表结构等传统语法项目,也无需熟悉和掌握动名词这个语法范畴,如例(5)中的 chewing和例(6)中的lecturing,就可以对类似句子中的歧义现象进行解析。此种范例俯拾皆是。
3. 2被动语态产生的歧义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也可对动词被动形式产生的歧义进行分析。请看下面的例子:
(7) Theywere relieved.
(a) They were relieved.
目标 过程:物质
他们被换了岗。
(b) They were reliev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他们感到放心了。
当例(7)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y是目标,were re2
lieved表被动,整个小句意为“他们被换了岗”;解读为(b)
关系过程时, they是载体, relieved表属性,整个小句的意
思是“他们感到放心了”。
如果我们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去解释这个句子的歧
义,就会发现情况复杂了许多。我们首先需要确定 re2
lieved一词的词性。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形容词,它
的含义是“感到宽慰的、放心的”,与之紧密联系的动词
were的语义功能相当于动词feel,意为“感觉”; 如果把re2
lieved看作动词 relieve的被动语态形式,它的意义是“被
换岗”,之前的动词were即是一个帮助构成被动语态的助
动词。这样的分析无疑是复杂的。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8) The man was offended.
(a) The man was offended.
目标 过程:物质
这个人受到了冒犯。
(b) The man was offend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这个人(因受到冒犯)生气了。
我们采用功能语法去分析,就会发现:当例(8)解读为(a)物质过程时, the man是目标,was offended表被动,整个小句意为“这个人受到了冒犯”;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the man是载体, offended表示属性,整个小句的意思是“这个人(因受到冒犯)生气了”。这样的解读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分析句子歧义的
难度。我们不必再局限于传统语法的框架内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恰当地运用功能语法解释英语结构歧义现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知识,帮助他们初步了解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等基本概念,以提高其对英语歧义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不仅如此,运用系统功能语法还可能解决一些被传统语法所忽略的问题。以 Iwas scared为例。这个句子依据传统语法来看是没有歧义的,但是功能语法对此却有独到的见解。Halliday在论述关系过程时指出,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界限并不鲜明,这两种过程有一些重叠(overlap2ping) ,一些小句如 I was scared可以有两种解读(1994:121)。如下图所示,它既可以被解释为心理过程又可以被
解释为关系过程。
(9) Iwas scared.
(a) I was scared.
感知者 过程: 心理(情感)
我(受到惊吓)感到害怕。
(b) I was scared.
载体 过程:关系 属性
我是害怕的。
Halliday认为心理过程是一种感知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 ,并将表达感觉 (feeling)、思想 (thinking)和感知(perception)的小句都归入了心理过程的范畴(1994:
11224)。胡壮麟等认为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of thinking) (2005:76)。虽然他们的措辞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在例(9)中,当小句解读为(a)心理过程时, I是感知者, scared表达的是情感,整个小句意为“我(受到惊吓)感到害怕”;当小句解读为(b)关系过程时, I是载体, scared作为属性,表示“被吓怕了的人之中的一员”,整个小句的意思是“我是害怕的”。而传统语法的分析很难将上述两种意义的细微差别展现出来。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过程”(process)的概念来解读歧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辨小句内部构成成分的功能和(下转第61页)
〓54〓以革新诗歌的形式,表现当代人错综复杂的心态著称的美国诗坛的约翰〓贝里曼高度评价《情歌》,认为这首诗标志着现代诗歌的开端。应该说艾略特诗歌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尤其是“暗示”理论的影响。通过许多不连续的意象拼凑成令人费解的图案,促使读者努力挖掘隐藏其中的哲理,从而真正品味出图案之后的惊人之美。《情歌》虽是艾略特最早发表的一首诗作,但其中却蕴含了艾略特所有的诗歌理论主张,为其后来诗歌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艾略特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其主题、风格和语言技巧的新颖独特突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诗歌形式,对现代派诗歌的审美标准的确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所说“艾略特代表了一种最独特的类型”是“文体与革命的急先锋”“他的作品也以钻石般的锐利,划破了我们现代人的心灵”(陈映真 1972)。而艾略特本人也因此成为象征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释:
①屠岸、章燕选编:《外国诗歌经典100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
②③④同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