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旅游的感悟 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说到旅游,从小我也没少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转悠,从长白天池的烟雾缭绕到五大连池的泉水叮咚,从北京故宫的红墙绿瓦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从泰山之巅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到孔府孔庙中的中华文化之悠久,从五台山的晨钟暮鼓到云岗石窟的灿烂辉煌,从上海的繁华到苏园的清幽……
游览过了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当然没少长见识,可是,无论现在回想起哪个地方,都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要我细说,究竞看到了学到了什么,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记不得了。为什么呢?当然,也许那时我还小吧?可是我觉得不全因为这个……
从客观上说,游览不少地言时都令我感受到中国人真是太多了!自古人们称蓬莱为“仙境”,可蓬莱给我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那里汇集了黑头发、蓝眼珠、黑皮肤的来自七大洲五大洋的人们,英语、普通话、粤语及各个地区的方言在它的上空交融,肩挨着肩、踵接着踵——别说是妄想见到其盛名远扬、十几年才一遇的海市蜃楼,就是想仔细的看一看所谓“仙境”的亭台楼阁也难有空档机会。所以蓬莱给我最深的印象恐怕要是人了。
中国人真是太忙了!如果跟着旅游团走,那恐怕没有哪处景观你是能真正看懂看透的。每到一处,总会在长长的人流后面侧耳细听导游的讲解,而往往导游已将大队人马拉向另一处景点时,你还没能看见导游刚才讲述的那座庙、那间殿中到底是何般景象。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旅游给我的印象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
中国人把名胜搞得太商业化了!不和说很多景点过一道门就要收一次费、检一次票,更可怕的是,过度商业经营已经使一些景观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记得在烟台某处香火鼎盛的寺院,我们游览时正值某位大师在寺中讲禅论道,不少人都站长排,尤其是带孩子的家长们,都想让大师的灵光照一照,轮到我时,在一位小僧的引导下,我们进了一间暗室,一位蓄有极长的白须的年老僧人盘坐在地上的一个蒲团上,然后说了声“阿弥陀佛”,就对在旁的另一位小僧使了个眼色,叫他把我们带进了另一间屋子,只见那和尚拿出一个红布裹着的小盒子,打开后是一块玉佩,他说了大师认定我与佛门有缘之类的一些话,宗旨是需要哪块玉佩的保护,而那一块小小的玉佩的售价竟是一千五百元!这就是所谓的“佛门圣地”?我有些怀疑。
当然还少不了主观原因,就像没有知识就算再富贵也谈不上高雅,不了解就谈不上喜爱。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自己不曾读过有关的书籍,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某处景观能存有深刻的理解,当然就不曾有过真正地感悟,没有感悟的游览就像是过眼云烟,一会就散,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刻在脑海中的。
然而不涉足名山大川,不游荡江河海湖,就不知祖国地域之广大,历史之悠久。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赏奇景,就不知其绝。读万卷书,不须行万里路。不如此,哪能知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谛!不如此,怎能悟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就算某些古迹已被现代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或者已被现代文明摧残的面目全非,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静下心来去感悟,抛开世俗加在那些景观上的东西,那么“旅游”就有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我记起曾经有人说过:“旅游,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感悟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30
说到旅游,从小我也没少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转悠,从长白天池的烟雾缭绕到五大连池的泉水叮咚,从北京故宫的红墙绿瓦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从泰山之巅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到孔府孔庙中的中华文化之悠久,从五台山的晨钟暮鼓到云岗石窟的灿烂辉煌,从上海的繁华到苏园的清幽……
游览过了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当然没少长见识,可是,无论现在回想起哪个地方,都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要我细说,究竞看到了学到了什么,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记不得了。为什么呢?当然,也许那时我还小吧?可是我觉得不全因为这个……
从客观上说,游览不少地言时都令我感受到中国人真是太多了!自古人们称蓬莱为“仙境”,可蓬莱给我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那里汇集了黑头发、蓝眼珠、黑皮肤的来自七大洲五大洋的人们,英语、普通话、粤语及各个地区的方言在它的上空交融,肩挨着肩、踵接着踵——别说是妄想见到其盛名远扬、十几年才一遇的海市蜃楼,就是想仔细的看一看所谓“仙境”的亭台楼阁也难有空档机会。所以蓬莱给我最深的印象恐怕要是人了。
中国人真是太忙了!如果跟着旅游团走,那恐怕没有哪处景观你是能真正看懂看透的。每到一处,总会在长长的人流后面侧耳细听导游的讲解,而往往导游已将大队人马拉向另一处景点时,你还没能看见导游刚才讲述的那座庙、那间殿中到底是何般景象。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旅游给我的印象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
中国人把名胜搞得太商业化了!不和说很多景点过一道门就要收一次费、检一次票,更可怕的是,过度商业经营已经使一些景观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记得在烟台某处香火鼎盛的寺院,我们游览时正值某位大师在寺中讲禅论道,不少人都站长排,尤其是带孩子的家长们,都想让大师的灵光照一照,轮到我时,在一位小僧的引导下,我们进了一间暗室,一位蓄有极长的白须的年老僧人盘坐在地上的一个蒲团上,然后说了声“阿弥陀佛”,就对在旁的另一位小僧使了个眼色,叫他把我们带进了另一间屋子,只见那和尚拿出一个红布裹着的小盒子,打开后是一块玉佩,他说了大师认定我与佛门有缘之类的一些话,宗旨是需要哪块玉佩的保护,而那一块小小的玉佩的售价竟是一千五百元!这就是所谓的“佛门圣地”?我有些怀疑。
当然还少不了主观原因,就像没有知识就算再富贵也谈不上高雅,不了解就谈不上喜爱。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自己不曾读过有关的书籍,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某处景观能存有深刻的理解,当然就不曾有过真正地感悟,没有感悟的游览就像是过眼云烟,一会就散,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刻在脑海中的。
然而不涉足名山大川,不游荡江河海湖,就不知祖国地域之广大,历史之悠久。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赏奇景,就不知其绝。读万卷书,不须行万里路。不如此,哪能知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谛!不如此,怎能悟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就算某些古迹已被现代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或者已被现代文明摧残的面目全非,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静下心来去感悟,抛开世俗加在那些景观上的东西,那么“旅游”就有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我记起曾经有人说过:“旅游,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感悟到了什么。”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第一次,像这样认真的思考着。现在,是中午,爸爸还在厨房里忙碌。坐在电脑前,思绪像是电影剪辑,一丝丝、一点点流入脑海中,但不是很完整,依稀能够记得一些,有的,甚至连年份都不知道了。我现在12岁了,已经在这个美好的世界度过12载春秋,我,知道了些什么,又感悟到了什么?
当每一年的春天到来时,我都会嚷求着爸爸,让他开车把我送到郊外,不知道是为什么,比起喧杂的城市,我还是更加喜欢郊外那种清新的味道、那种不羁的感觉。我喜欢躺在一块平整的草地上、倚在大树根旁,用一只手遮住阳光,眼睛望着远方,虽然每一次都不知道看到了什么,但还是会为自己的想法而开心;我喜欢在郊外碧绿的草场上,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会静静的坐着,不发出一点儿声响,这时候,小虫子便会成群结队的出来:也许是八脚的毛毛虫、也许是棕色外壳的甲壳虫,如果运气好,还能碰到一两只知了,虽然我也不太明白知了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它的‘歌声’,我便能辨别出来了。感悟,往往来源于生活的根本——感悟大自然,它,很伟大!
当我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时,爸爸妈妈还没有下班时,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坐在床上,思考着一天的收获、幻想明天的生活。奇怪,小时候觉得长大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情,好像长大,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越是期盼,长大便来的越快,现在的我,就在成长。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愉快,但是生活就是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要尝尝。大了,很多小时候根本不用考虑的烦恼,蜂拥而至——我要学会自己独立完成每日必修课程——电子琴;我要自主的在写完作业背单词;我要自己学会早起,叠被子、铺好床铺、吃早餐,然后去上学……似乎,每天晚上,才是我真正休息的时候。不过,这样也好,我感受到了长大,我也必须学会长大。感悟长大——我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