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霸伯山簋和《宣和博古图》中的山纹礼器考证山文甲形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2

探析霸伯山簋与《宣和博古图》中的山纹礼器:甲形制的演变与解读



山文甲,这一历史上的神秘铠甲,源自唐代《唐六典》的记载,作为唐十三铠之一,曾流行于唐、宋、明三朝。尽管实物罕见,其材质与形状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主要观点聚焦于甲片构造、布帛制作与锁子甲的推测。关于其实际用途,有人认为是实战将领的装备,也有人持仪仗甲的看法。



我有幸在李零教授的论文《山纹考——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应正名为山纹》中,深入探讨了山纹甲的奥秘。其中,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器盖上独特的连山形装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霸伯山簋并非以其主人命名,而是以其独特的器形和纹饰为特征,其出土的两件中,M1017:35是其中之一。



器盖的中心,八个山形纽错落分布,大纽位于四角,小纽居于中心,形成笔架山般的结构。器身的纹饰与盖纽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山峰主题。铭文揭示了霸伯山簋的制作与用途,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



山簋,作为礼器的一种,其形制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有所记载,与山尊相似,都体现了对山形的象征性表达。在北宋宰相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中,我们可以找到山纹的具体形状,尽管我所依据的是明万历十六年的《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版本,而非早期版本。图中展示了诸如周四山饕餮觚、周山纹觚等的山纹礼器,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纹路特征。



古人曾描述山纹为“间金作点如锯齿”,但具体的山纹样式各异,既有柳叶状的,如周四山饕餮觚,也有山峰状的,如周山斝。《武经总要》中的甲胄图,为我们提供了古人如何在实战装备上应用山纹的直观证据。日本正仓院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其刀柄上的波浪形结构,也与“山形”概念相通。



通过壁画和雕塑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曲边山纹在唐代的广泛应用,无论是安乐公主墓壁画中的武士甲片,还是五代前蜀王建永陵武士俑的甲胄,都体现了这种独特的纹饰。山纹甲的实际用途,历史记载中倾向于将其视为实战装备,如唐太宗的山文甲,甚至在元明时期,由于与柳叶甲相似,柳叶甲逐渐取代了山文甲的称呼。



总的来说,山纹甲的形态和纹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从绘画、实物到文字记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由甲片形状、礼器象征到实战应用的全方位故事。从霸伯山簋到《宣和博古图》,山纹甲的形制与文化内涵,犹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