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一篇散文及其读后感(高中生水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9-01-21
吴箫旸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每个人也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的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的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而奔波的时候,连自已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去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摘自1997《读者》

初读这篇散文,是在遥远的1997年,它曾让年少的我为之感动了许久,但却说不出为何而感,感从何来,只是一些零碎的,只能意会的感悟。

转瞬间近6年过去了,只如夜间一声短促的轻叹,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依旧迷惘。在书箱的最底层又发现了这篇业已尘封的散文,却激起了心中如潮般的思绪。物是人非,真的是物是人非。文章依旧是当年的文章,人却已不再是当年的人,已苍老的心境再也无法重回当年。

希望如花,生命如花,坚强而又脆弱。为了一个如花般的梦想付出了近五年的光阴,给予了生命中极大的热忱,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又心灰意冷。可是时至今日,梦想依然还是梦想,依然如镜花水月般的美丽诱人却又可望而不可及。

镜花水月,或许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既如此,人生苦短,又何必如此执著呢?只是,我不甘心!绝不甘心!

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过去,胸中的豪情也早已燃烧殆尽,只剩下一颗不死的心,但,这已足够,足够了。

尽管此时此刻我已年过25,我依然无成,依然寂寞,依旧孑然一身的与孤灯纸影相伴。但,我,Ly*****,在羊年的第一天,面对苍天与大地,郑重的对自已发出承诺:My heart will go on , will never change , will never die !

您正浏览的文章《一篇散文和读后感》由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www.diyifanwen.com/qitafanwen/duhougan/20070923152450958.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21
吴箫旸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每个人也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的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的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而奔波的时候,连自已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去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摘自1997《读者》
第3个回答  2009-01-21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名篇。朱自清是当时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家。他擅长写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或者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受到他的诚挚与正直。他的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着地表现人生。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据朱自清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多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已考上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为了早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该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1920年他与北京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尊重。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不是因为他曾经当过老师,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本来朱自清既没有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说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线的,但是就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他 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馑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深深的敬意和爱戴!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据《中国青年报》有条消息说,《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的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觉好笑,笑作者的无知。早在80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就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系主任时才年馑27岁!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青年散文家的基础。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任教于清华大学。《荷塘月色》是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为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就会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先生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局限,只能用消极态度来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可走的情绪和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荷塘月色》中,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荷塘月色》主要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 ,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为真切而富有韵味。开篇写月夜漫步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颇不宁静”,显示作者的烦躁与不安。这就是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次写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写得很洒脱很现实,应该是作者内心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这里显示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彷徨。这里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的生动准确,有神韵,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苦闷和哀愁。再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的乡思。偏重抒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正是作者当时苦闷矛盾的心情在作者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文末写回到了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展示了一副现实世界阴深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主义下隐约地流露出来的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也没有摆脱烦恼。《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了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可以说,《荷塘月色》是中小学生学习作品的佳作。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入选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历来为广大师生所喜爱,因而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喜爱的美文佳作。现在,否定前圣先贤,否定名篇杰作已成为一些人标新立异、嚣噪文坛以拉抓“聚光灯”的法宝,但真正的好作品是永远经受得住批评的,《荷塘月色》正是这样。 先谈结构。文章先交待观荷赏月的缘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再描写介绍荷塘的概貌:一是空间的,荷塘边绕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路的外围是许多“蓊蓊郁郁”的树;二是时间的,白天少人走,没有月光的晚上则阴森森的。但有月光的夜晚就很美了。特别是月光淡淡的夜晚。接着,作者细致、真切地刻划了“像今晚上”“虽有月光也还是淡淡的”那种微妙难辨的情绪。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受用”是第一部分的核心,也是提起下文的总纲。 中间三个自然段(四、五、六段)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其描写顺序正是按照第二段的概貌介绍进行的:先荷塘,次月色,再四周。所以,前文第二段是这三个自然段外在的纲、空间的纲;第三段则是这三个自然段内在的纲、情理的纲。 如果说四、五、六段是“受用”之下的眼观耳闻,那么,接下去写的则是作者的所想所感了。而这二者之间的转换勾联又极其自然巧妙:荷塘很美,月色很美,蝉声蛙声也热热闹闹的,但“我什么都没有”!作者不能在外界获得慰藉,就只得回诸内心了。这就想起了历史往事,想起了江南家乡。 文章的结构,是圆型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出宁静,也是一个圆型。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 这样的结构,不仅规范严整,而且因为内结构丰富的预示性,它又是灵动开放的。如果这也是呆板的,那么,《水浒传》的“千条江河归大海”式结构、《安娜·卡琳妮娜》的“拱门”式结构,岂不也是面目可憎的了么? 其实,人们喜爱《荷塘月色》,还不是因为了它结构上的精巧。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新奇贴切的联想,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新而不失自然”,它在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总体风格下,又有精心“推敲”的炼字。化静为动的“泻”“浮”二字,一写月光,一写雾气;信手拈来的量词活用,如“一丝”(的颤动)、“一团”(烟雾)、“一两点”(路灯光)、“一道”(凝碧的波痕)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文章大量叠词的运用,更显示了朱先生超凡脱俗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妻子“迷迷糊糊”哼眠歌时,作者“悄悄”地披上大衫;由于四周是“蓊蓊郁郁”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就“阴森森”的;荷叶很密,是“田田”,出水很高,是“婷婷”;流水“脉脉”,清香“缕缕”等等,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而且,朗读起来也节奏鲜明,韵律协和,自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音乐感。 更值得称道的是文章中大量新奇、自然又有丰富传情达意功能的比喻、拟人。用“婷婷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荷叶;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比喻碧叶间的白色荷花;微风中的缕缕清香像极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隔了淡淡云层的满月,虽不能朗照,却如同工作间的小睡,别有风味。这些比喻,生动、细致地描摹了荷塘月色的独特之美,它静谧淡泊、超尘脱俗,令人无限爱怜,叫人受用不尽。论者说“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心满眼尽是‘婷婷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杨柳含‘风姿’”并以“朽腐之绮念”一言以蔽之,真叫人顿有从此不敢写比喻的恐惧了。试问,如果这也是“绮念”,那朱自清的《绿》中的“女儿绿”,以及“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不更是淫思邪念了么?这样的诲淫诲盗的黄文,不早该从课本中删了么? 《荷塘月色》着笔不仅在写景,立意更在抒情。此文写于1927年7月,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是“四•一二”政变的日子,是大革命失败的日子,当时凡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那样的社会现实,对未来社会的走向,都不可能没有感触、毫不关怀的。朱自清当时虽未届而立,但感于时事,“内心颇不宁静”,这倒是极真切动人的,文章虽不免有迟暮之气,情绪虽不能脱中国传统文人的落寞寂廖,但毕竟是情真意切的,因而是动人情怀的。它比一切做作的道德文章更能娱目、涤情、启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