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制作精良的给美国人学汉字和中文的图书

要求趣味性十足,内容丰富,能够准确地描述汉字的发展过程,图片丰富,便于英语国家阅读。
我希望有更简单基础一些的书,我只是想让对方对中文能够获得一些了解,并没想让他真正学会中文。有没有更趣味一些的启蒙书,不是要教材

第1个回答  2009-02-24
以中汉《桥梁》为例

http://hi.baidu.com/daydreamwaihan/blog/item/b3a749089bbfea31e8248876.html

《桥梁》是北语出的一本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分上下册,是给掌握了2500个生词水平的外国学生使用的。严格地说《桥梁》课可以说是以生词和语法为主的课,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HSK。说实话,《桥梁》的课文比较难,不仅体现在课文长度上,而且课文的文章大都是文学性比较强的,有大量的书面用语和词汇,这无疑增加了课文的难度,但很多学生偏偏就选这本教材,大概觉得不学《桥梁》是一种畏难似的逃避吧。

(一)先说生词,生词和语法是学习《桥梁》的重点。《桥梁》的生词和课文都比较长,可以把它们分解来学习,按照课文内容相应地把生词的学习也分为几部分,学习完一部分生词,再学习一部分课文,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会觉得太过于负担。

生词的学习以介词、连词、副词、动词的学习为重心。

1、关于名词:

<1> 语义的解释越直观越好,比如用实物和图片解释最好,如果用解释,尽量不要用生词,否则不但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学生认为你没经验。(切记)

<2> 名词的用法,有两点要讲到,一是跟哪些动词常一起使用,二是一般用什么量词来修饰,以“葵花子”为例子,可以说“一粒~”、“一颗~”,也可以说“嗑~”“吃~”“炒~”(最常用的...)

2、关于动词、形容词

动词后边常用的成分要讲到 (跟宾语、补语)

形容词最经常的用法(作定语、谓语、状语)

动词、形容词一般都要给几个句子做例子。

3、关于“介词、副词、连词”,老师在讲完基本义并列举一些相应的例句外,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在造句的时候,最好老师提供前半部分的语境,引导学生完成句子。比如,他把拆开的邮包,____________(用"重新")。让学生说剩下的部分,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也便于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在学习生词的过程中,虚词是最重要的,也是外国学生最容易弄不懂的地方(其他词,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可以解决),所以要多花时间,多准备句子让他们练习。

4、中级汉语的词汇比较多,有些意义相近的词,可以放在一起学习,比如,《桥梁》第一课,中“发布”、“宣布”、“贫困”、“贫穷”都可放在一起学习,这时候,对词语的辨析非常重要,这是在中级阶段备课经常遇到的问题,可以查词典,或者一些词义辨析的工具书.

5、《桥梁》每课第三部分是“词语搭配与扩展”,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师可以选择性的讲解一下,主要是一些最常用的用法,和课文中已经提到的用法。

6、第四部分“语法例释”,涉及到生词中的一些词,可以拿到生词中去讲解。

(二)关于课文

1、课文的知识点,除了书后提到的以外,我们应该从中再找出一些应该是重点和难点的东西进行讲解。因为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照顾到大多数。

2、课文后往往有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自己随机设计一些问题,问题的难易度视学生的水平而定。水平低的学生可以看着课文回到问题,水平高的应不看课文回答,另外在复述课文或某些段落的时候,老师可板书一些提示词。

3、《桥梁》第五部分是副课文,对于这部分,老师又时间可只讲讲重点地生词和语法点,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课后练习的交际训练可以可以当作写作作业,布置给学有余力的同学。

(三)1、老师对学生不宜过于散漫,适当的严格管制,不仅是学生学习有好处,而且也有利于树立老师的威信,有事一定要跟老师请假,不可擅自旷课...

2、碰到学生问一些课外的问题,或者自己也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先解决多少是多少,不要说“我不知道”,并且回去后要把这个问题查清楚

3、第一堂课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的学生是很挑剔的,课上得不好,学生会轻看老师,对你以后的教学不利...

关于《桥梁》一课中语法点,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桥梁》的语法以《大纲》的丙级语法项目为主。语法点在课文中的体现一是放在课后的“语法例示”,我认为更多的是散布在课文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去总结:比如某一课,可能里面“趋向补语”的用法较多,某一课可能“动量词”的用法比较多,某一课“离合词”...。
第2个回答  2009-02-18
《桥梁》,桥梁书就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它比图画书的文字多。希望能帮上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2-19
《桥梁》,桥梁书就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它比图画书的文字多。希望能帮上忙.
第4个回答  2009-02-19
《桥梁》,yinggai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