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九有关的文化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1. 文化常识九宾
文化常识九宾 1.古代最高礼节九宾之礼的九宾指的是什么
1.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庭,臣乃敢上璧。” 裴骃 集解引 韦昭 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按,《周礼·秋官·大行人》 郑玄 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

2.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 侍子。

《后汉书·礼仪志上》:“大鸿胪设九宾,随立殿前。” 刘昭 注引 薛综 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 侍子,凡九等。”

3.指九位礼宾人员。

《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 王先谦 补注引 刘攽 曰:“宾,谓传摈之宾。九宾,摈者九人,掌胪句传也。”

引自百度
2.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黄帝。 魏国信陵君名无忌号信陵君;齐国孟尝君名文号孟尝君;赵国平原君 赵胜号平原君;楚国春申君 黄歇号春申君

2.作者 屈原 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3.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近体诗包括 律诗 和 绝句
3.~文化常识~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南岳区。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己亥杂诗》)

同学,给你网址,写的很清楚滴~

/view/3668

/view/3774#2
4.曹绍夔捉怪原文 注释 翻译 文化常识 练习及答案
翻译: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铜磬,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这件事是奇怪的,老和尚吓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上百种(许多)的方法来禁止磬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

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吃饭,我帮你捉妖." 和尚即使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把磬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苦苦地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

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