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一般系统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系统论,虽然被称之为旧三论,浸泡在了历史中,但是贝塔朗菲,作为系统论的发现者,他的思想直至今日还是远超于时代。

两年前,出于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好奇,我翻看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的书籍,可惜的是,当时见识浅薄,基础不够,结果哪一本书都没能完全读完,不过这也是无法逃离的学习困境,反复学习,回头看,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

虽然,没看多少,但也可以从往日的记录中了解到,当时确实是对我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未想过科学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主线,也就是对同一类系统的描述,学科之间的联系竟然如此紧密,它们甚至都是一个系统的不同表达,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竟是如此惊人。那段时间,不断地跨学科学习,去实践系统论的认知。不过,由于大多是理科,所以得到的认识是数学是他们的共同基础,通过大量的感性资料,切实的认识到了数学的抽象性,因抽象而广泛应用,因抽象而确定无疑。

现在,再回头翻看,发现之前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不过,鉴于这两年的广泛学习,与模式总结,现在的理解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也是有所收获的。

到底什么是系统论?此前的认识是一种数学模型,对于同类的问题,可以采用同一种模型,对于不同类的问题,构建不同的模型。这些数学模型的全体就是系统论。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十分局限的,实际中的问题,极大量是无法给出合适的数学模型的。尤其是工程上的问题,所谓的经验公式,简直就是个笑话,与此说是数学,不如说是生凑出来的数字规律。对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几乎没什么作用。不过,也算是知识的总结了。

系统论,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完备的思考方法,目的就是说明事物的复杂性,N个元素所成系统,其复杂性可以高达N!,现在看到这个数字就想到了离散拓扑空间,这个数字可以看作离散拓扑所含的子集个数,或许还要考虑空集,那数目就更多了。其实,也差不多,拓扑本身就是关注于元素之间联系的学问。于是,对于任意的问题,都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各元素状态良好,元素间的联系状态良好,就可以认为是整体状态良好了。整体被分为元素与元素的联系两大块,也是可触摸的了,至少比经常讲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描述要好很多。这个算是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对于系统论的应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要掌握抽象的模式学习,从数学出发,得到精确描述的一般模型,然后,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将这些学科的概念与模型的参数进行对应,得到具体的学科模型,从而可以应用于实践。这个在控制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光,热,电,力这些截然不同的物理量可以通过一个控制模型来实现调控。反映了知识上的层级结构,有的知识只是简单的重复,这是可以在学习阶段避免的。在这种理解之上,作者就提出了科学通才培养的构想,对当前的教育内容进行改革,集中于学习高层次知识,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概念转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会一个知识,就可以转化为任意联系性的学科知识,一通而百通。不过,由于学科之间还是有着显著区别,所以,这一措施也只能起到学习加速作用,对于特定知识还需专门学习。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学习会变得更加的抽象化,一般模型往往就是指数学模型,数学以抽象难懂为特点,地位却变得更加重要了,也算造化弄人。

然后就是范畴论,对数学模型自身进行再次抽象,势必成为新的高端学习方法,篇幅更少,问号更多。抽象再抽象,得到的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了。但这确实是一种认知的进步,是必经之路。

还有就是对认识论的意义,系统的完备性要求我们重新考察人类的认知活动,之前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因素,也应该通过科学实验来得到阐释。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人们使用的语言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就是,人们所用的语言也会成为塑造自己认知的工具。汉字的韵律感会倾向于对协调的追求,英语的分析属性也会倾向于对事物的剖析。这对于早期封闭的文化发展可能有很大影响。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的影响在科学交流上就慢慢减小了。但是日常生活中可能还是有着很大影响。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语言对人们的影响可能是十分显著的,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的大脑可能是搭配着语言来使用的,明明是如此模糊而充满歧义的语言系统,却可以经由得到许多符合逻辑的结果。

虽然是旧三论,但是传播还是太慢了,绝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接触过,教育还是任重道远。互联网虽然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但是就像名著一样,人们大都只是仰望,从不曾翻开它去读下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