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养闲人”想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凭本事吃饭,不养闲人。

这句话是听德云社相声的时候,某个演员说的。感触还是挺深的。

去年疫情的时候,德云社没有开小剧场的演出,这期间录制了一档娱乐节目,叫做《德云斗笑社》,也许是因为娱乐的需要,师兄弟们互相打闹,看上去让观众挺开心的。不过从节目中也能感受到,每个人的压力,尤其是要求一天的时间,有时候可能就几个小时,如果游戏迟到了可能连准备时间都没有,就要和一个平时不合作的师兄弟一同登台给观众们表演节目了。压力不可谓不大,如果排除录制的因素,那他们还真是挺厉害的, 基本也都是30上下的年轻人,算是社团的栋梁之才吧,个个都得有点真本事,不过看节目里,他们自己也紧张,不管是直接说出来的还是看台上的表现。

现在职场上有一个现象,也许不光是现在,可能自从合作生产这种模式产生以来就会有。那就是“抱团取暖”,离开团队可能就无法生存,或者无法再以之前的条件生存。

我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居然是“滥竽充数”,我对于职场的印象已经不深了,也好久没有接触那些尔虞我诈,上下相蒙的事情。有人纳闷了,说你就没有经历过那种精诚团结,蒸蒸日上的团队吗?嗯,是的,没有经历过……不过,我仍然相信有这样的团队。大家都就事论事,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不是以解决人为主。

说远了。

我经历这些年的职场,对于一些关系有些体验。我相信这种情况并不是我工作的这些年才会有的,应该是自古至今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或者说,在很早很早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单纯,但是就从我所了解到的历史来看,这几千年来貌似都已经是这一个样子了。举一个比较近的例子,前些年职场白领有一个短暂的反思,其中一个例子是说,我们现在坐在办公室里修改ppt的样子,像极了父母那辈在纺织车间中操作机器。仔细一想,确实,除了环境有些不同,都是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现在可能脑力多一些?当时体力多一些或者说手艺多一些?)换取报酬。

至少环境好了吧,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其实写字楼里是冬天真热,夏天真冷),但这个跟个人没啥关系,都是靠着公司才这样的。这里就挺自然地说到个人和平台的关系了。一个人在某个平台中工作,也许收入很高,但是离开了这个平台之后,却不一定能够找到与这水平相当或者更好的平台了。自己扯旗单干也不一定会比之前更好。当然不排除有牛人,要不就是智商贼高,要不然就是踏实肯干, 总会出人头地,至少自己有口饭吃顺带养活家人没什么问题。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就相当不错了。

确实有一些人,把平台的赋予自己的能力当成了自己了。前些天有个干部体验了一天外卖小哥的生活,貌似一天就送了三单吧,体验之后直言太辛苦了。不知道他平时的工作形式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是术业有专攻吧。但是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如果离开平台,个人是很难发挥出原有作用的。

之前思考过一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说,关于打工人的工资。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公司每个月发给你的工资,应该是小于你对于公司贡献的价值的。不管这个价值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毕竟公司也不是什么慈善机构。尤其是私人企业,最能体现出不养闲人这个特点。并不是说它的管理如何如何,能够让员工高效率工作。而是说,如果养的都是闲人,那么有多少钱才够烧啊。毕竟,自己不能造血,只靠输血或者挺难的,至少活着挺难受的。还是得自己的收入能够覆盖成本,让自己能够独立生活才好吧。

这类私企,作为一个法人,在生存方面与自然人有相似的地方吧。个人也得为了生活出去奔,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你今天出门也好,不出门也罢,你得把钱带回来,家里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呢。

不养闲人,得凭本事吃饭。实在没有本事,就得靠一膀子力气了。并不是说真的要去靠力气吃饭(不排除这种选择),意思就是说,你真得奔,真使劲儿才行。本事怎么来的?练出来的,怎么练?光靠脑子不行,也得靠一膀子力气。光靠脑子那叫取巧,不长久。踏踏实实地去做,磨炼思路,输出文字也好,磨练技巧,输出产品也好,总之得有点东西,这点东西就得靠着真本事。本事大的,出点好东西,本事小的,出点好东西。都有各自的销路。总之,人不能闲着,得奔生活。

不养闲人,凭本事吃饭,本事不大,那就靠这一膀子力气。

闲人,是什么意思?待着不动就有饭吃。有没有这样的人?有。都是什么样呢?有可能是躺在功劳簿吃老本,自己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和位置,恰好自己的平台又不是一个高竞争的环境,那就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一切按部就班就能踏踏实实的。总的来说,这种人也不算是闲人,只不过人家用不着那么大的力气去竞争就能生活的不错,这不算是闲人。

还有一种,自己之前奋斗过,有了一定的积蓄,或者说已经退休了。可以不工作,靠着保险或者利息也能以自己满意的条件生活,那也不错。这种人应该也不算是闲人,他们是做过贡献的人,组织赋予了他们这样生活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工作,也可以选择休息一下。

还有一种,就是跟着别人走,跟着平台混日子。自身的贡献已经抵不上自己的工资收入了(对于自己创业的人,由于非常强的危机意识,非生即死,一般不会懈怠),也不求上进,或者就是能力不足,还不努力。或者有一种人,不是他不努力,只要有工作分配过来,他还是能非常高效地完成工作的,质量也没什么问题。就是有一点,被动。按照某些定义来看, 不算是一个高效能人士。分配的工作只占用他工作时间的极小一部分,但是其他的时间,他并没有用来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或者进修,并没有采用投资的方式,而是采用消费的方式度过。这样的,在除了正在处理工作的时间以外,这个人基本上就是闲人了。也许这与之前说的“非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人类似,但是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这样就可能不太合适了。

我不赞成加班。我总认为太平时代的工作不该演化成战争。我承认那种商场如战场的想法,很理解。至于是否认同,我也是存疑的,大概率倾向于不认同。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也就是说,很多行业尚未稳定,行业壁垒还没有生成,甚至有些行业的壁垒虽然看上去坚不可摧,但是也许会遇到不对称打击,也可能是降维打击,让你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立刻去世。

像方便面,以前都是那几个牌子在不断地出新口味,新制法。什么酸菜味,海鲜味,排骨味,芥末味?要不就是非油炸什么的,反正就是这几家来回折腾。后来,外卖平台出现了。它们并没有直接的在面上进行竞争,而是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以前要下楼去买来面,然后烧水煮泡,然后吃。也不太麻烦,要不然也不至于叫方便面。口味嘛,反正商家尽可能地开发多样性了。可是,这与千百家餐厅,饭店比起来,还差得远。外卖就不用多介绍了,等个半小时,热腾腾地放在面前,掰开筷子直接吃,省去了烧水泡面,口味更是只有不知道,没有人家做不出来。

当然了,方便面也不是坐以待毙的,貌似出了一些调整,与外卖餐食做出了一些差异性,也提高了单品价格,还推出了某些“高端”方便面,可能也奔着健康去了?不过,怎么说呢?相对来说,泡面还是有价格优势的,而且,说不定,也会有人怀念那个味道。但是呢,我认为泡面和外卖两者销量可能会形成一种交叉波的情况,此消彼长,但是总的销售量应该变化不大, 毕竟都是在争夺存量市场。有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好事,希望都能健康快乐地持续发展下去吧。

说到这种不对称打击,还有一个挺有趣的例子。其实改变一个产品销量的不一定是竞品,也可能是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改变了,这样打击到的可不只是一个产品,一个品牌,而是一整个行业。

智能手机出现救了很多人,或者说拯救了很多人的无聊时间。常见的无聊基本上就是身体自由被限制的时候。比如,排队,乘坐公交,蹲厕所什么的。

大家之前都有超市排队的结账的经历吧。一般收费处都有些口香糖,计生用品什么的,有些人排队的时候无聊就会看看这个,看着看着可能就拿一盒了,毕竟十块钱也不是很贵。现在,不好意思,收银员要不是不喊我两遍,我都不能抬个头接见他。别说周围摆的什么了,要是别人不拦着,我能直接不结账出门。这些口香糖和套套厂商们哪会想到有一天,智能手机绝杀了自己?

还有个很调皮的说法,智能手机让便秘不再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没什么事情,谁也不愿意在卫生间蹲太长时间,一是无聊,二是腿会麻。所以便秘一直是个让人难受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无聊。现在不同了,厕所环境好,“带薪如厕”出现了,一个手机连接世界,要不是腿麻了,可能是不愿意出来的。

真是随心所欲啊,从不赞成加班说到不对称打击上去了。

继续说加班的事情吧。我不赞成加班。我认为加班是一种畸形,并不是一种能够持久的状态。这种加班动员像是战争,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带薪摸鱼。对于那种真的热爱工作(热爱赚钱,又对得起良心)的人,挺好的,收入高了。只要没有到“白天996,晚上ICU”的程度,还是有很多人可以接受的。这就是所谓的人以群分,没什么问题。但是吧,有人看了眼红,人家牺牲了,做出了业绩(本来想用成绩,发现还是业绩合适一些),自己也想要,只能努力追赶。

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你争我赶的,质量上去了,成本下来了。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其实,也说不好是不是真好。作为生产者,赶上了某些政策或者科技红利,拼了一波,然后在行业内有了些名声,同时消费者得到了些实惠,好事。但心里要清楚,风大,猪也能飞上天,只不过吧,吹上天的猪,掉下来可疼了吧。这么短期的急功近利行为,会不会对行业未来有很大的冲击呢?

冲击分为两类,一是市场饱和,或者说消费需求饱和。二是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总是一代代的更替,但是不能说一代代的在进步吧。务实的人要保持足够多的数量才好吧,如果务钱的人太多了,不知道会怎么样呢。我是不是担心呢? 并不是,不管怎么,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我可能不能解释其中的详细原因,分析不出个头头是道,但我还是接受各种不同的结果的,不管是什么,毕竟,我选择不接受,也只是自己难受吧。

不养闲人。说到这里了,我有个感觉,他的意思是,需要努力的人,踏实肯干的人。我觉得务虚的人也算是闲人,什么叫务虚的人呢?就是光说不练的那种。嘴上说得很厉害,天南海北,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就是什么也不干。把自己的知识沉淀下来,也许都能给后人来个知道什么的,只不过吧,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指导性的意义也不大,毕竟没什么可操作性。

岳云鹏在德云社初期的故事,大家也许都知道些。据说脑子没开窍的时候,手笨嘴也笨,说相声不太行。管理层开会说要把他开除了,据说是吃得多。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当时岳云鹏符合他们心中“闲人”的定义吧。不知道郭德纲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认定了岳云鹏,有了那句“哪怕他扫一辈子地,也留着他”。后来活了,师父培养,自己也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吧,终于不“闲”了。

“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这个时代,只要肯干,总有口吃的。

当然,在觅食之余,还是要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是能二者合一,真是羡煞旁人。按照稻盛和夫老人家的意思,自己要主动爱上自己的工作,这样开心,哈哈哈哈哈。

没错,理解,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