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方言的赤峰方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7

赤峰是中国北方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赤峰有着丰富多采的北方方言。但很多赤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说的是方言土语,有时竟然认为自己说的是最标准的普通话。偶尔一次上了电视或广播,你会对自己的声音颇感惊诧:我什么时候土得掉渣了呢?我什么时候又直又冲了呢?我什么时候又干又涩了呢?
有人也许会因此得出结论:赤峰方言土涩直干冲。那你又想错了,赤峰方言绝非这么简单,用妙趣横生、丰富多采概括才比较合适。
举例来说吧,光赤峰市的宁城县就有四大类口语发音。如“阴冷”一词,以宁城县政府天义镇为中心的人们读“阴(音)冷”贴近标准话,有点山东味;以四道沟、黑里河两乡镇为中心读作“阴(银)冷”;以大明、汐子、二龙三乡镇为中心读作“阴(饮)冷”;以八里罕、热水二镇为中心读作“阴(印)冷”。
再如,“四道沟”一词,本乡人读作“四道沟”,介于一二声之间的长音;天义镇一带读作“四道沟”,读一声,声音直而硬;大明、汐子、二龙三乡镇读作“四道沟(狗)”,三声,九曲回环;八里罕、热水镇一带读作“四道沟(够)”,四声,长音,力度强。
粗略地归纳,宁城方言,抛开卷舌、抵腭等因素,每个词都会有不同的发音。
时间一长,人们就可以根据发音判断说话人家居何处:说“年糕(搞)豆包(饱)”的大概是大明、汐子二龙人,说“年糕(二声)豆包(雹)”的大概是四道沟、黑里河人。
以上只说到了赤峰方言的主流,赤峰方言加上卷舌、抵鄂等因素不下十几种,这些方言再用土语串起来,就更加丰富多采。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赤峰人在一起聊天最有意思,如“夜来个(昨天)哄上(晚上),老爷儿(太阳)刚落山,我们家小三儿先说玻了盖(膝盖)疼,又说耶了盖(额头)疼,闹得还很蝎虎(厉害)。就赶紧找个先生扎固扎固(治疗)……”
赤峰方言听起来那样妙趣横生,但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来不便。一个大年三十儿的中午,婆婆发现儿媳妇蒸包子时放得距离太近,就告诉儿媳妇“稀(细)点”,来自外地的新媳妇一听“细点”,就将圆圆的包子团成了一个个细高的“橛子”。结果,一锅包子没一个成个儿的。
赤峰方言也给对外交流带来不便。有一次,一个赤峰人到外地办事,到处找“招爹(待)所,遭到了无数白眼。中午到一家小餐馆就餐,爱吃溜腰花,就问服务员:有腰(窑)子吗?连问三声,服务员不知所云,就去问老板娘。老板娘一听,心想:土拉巴几,还想逛窑子。告诉他,都改夜总会了!服务员回来说:对面有个“野种汇”(夜总会)。原来,这位服务员说的也是方言。
交流的障碍使他们只好换一家饭店。问:有汤吗?服务员端来两碗白糖。几经解释,换了两碗三鲜汤。其中一人随口说了一句:这汤可真鲜(咸)哪!服务员拿起暖瓶就往他的汤里冲白开水。结果,赤峰人这顿饭就没吃好。
近年来,我市打造旅游大市的呼声日高,要想很好地接待外地友人,惯用方言的人们还要学学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