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是谁建造的?拜托各位大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27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
第2个回答  2014-04-28
宋时期,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后,看到岳阳楼破败不堪,颇为感慨,决心加以修缮。但重修岳阳楼要花费巨资,他吸取前车之鉴,“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既不动用政府公款,也不直接从老百姓那里搜括,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办法来解决经费问题。他发了一个告示,要求民间凡有别人欠了多年而又不愿意偿还的债务,献出来帮助政府,由政府代为催讨,于是债主先行告发,欠债者争相献出,竟然得到了近一万缗钱。以如此雄厚的财力,岳阳楼修得“极雄丽”,老百姓纷纷称其能。 造福一方,受到群众信赖。滕子京被贬后,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兴利除弊,为群众做实事,老百姓安居乐业,仅仅一年多点时间,便取得了骄人政绩,被欧阳修称之为:“去宿弊以便人,兴无穷之长利”。这种威信建立起来后,号召力将是巨大的,其新提的动议,老百姓自然信之听之。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靠说教、强迫命令、高压手段都是搞不定的。 所提项目顺时应势,受益于百姓。唐初建造的岳阳楼是名胜之地,也是当地百姓的骄傲。因年久失修,到滕子京赴任时,已是破败不堪,既损当地形象,也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在老百姓穷困潦倒时,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实力想这件事。滕子京上任一年多后,老百姓丰衣足食,人们自然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期待,滕子京抓住这一时机,适时提出重修岳阳楼的计划,既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满足了当地民众发展文化事业、弘扬当地名胜的愿望。
第3个回答  2014-04-28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 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 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重修后的岳阳楼,保持了原有的规模和结构,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楼底花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阳楼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显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楼地面改铺古代青,厅中的四根楠木大柱,为旧楼原物;宋代的四个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国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砖墙,改用了仿明清式样的雕花贴金门窗.二楼为使登临者视野更加开阔,加大了游廊空间.楼堂正面悬挂着清著名书清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由12块紫檀木组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