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确立了怎样的持续监管思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确立了怎样的持续监管思路

     《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完善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应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巨集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巨集观经济执行产生深远影响。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目标

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根据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构建面向未来、符合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推动银行业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银行业稳健性和竞争力,支援国民经济稳健平衡可持续增长。

(二)指导原则

1.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基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实际,坚持行之有效的监管实践,借鉴《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升我国银行业稳健标准,构建一整套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执行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

2.巨集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周期及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巨集观审慎监管要求,充分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3.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为保证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

4.支援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统筹兼顾。银行体系是我国融资体系的主渠道,过渡期内监管部门将密切监控新监管标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微观影响和对实体经济执行的巨集观效应,全面评估成本与收益,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避免新监管标准实施对信贷供给及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

二、提高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

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定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新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

1.改进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一是严格资本定义,提高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修改为三级分类,即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严格执行对核心一级资本的扣除规定,提升资本工具吸收损失能力。二是优化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方法,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确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提高交易性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场外衍生品交易等复杂金融工具的风险权重。?

2.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将现行的两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例分别不低于4%和8%)调整为三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一是明确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三是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3.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体系的杠杆率积累。

4.合理安排过渡期。新资本监管标准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到新的资本监管标准。过渡期结束后,各类银行应按照新监管标准披露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二)改进流动性风险监管

1.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以及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以及同业负债集中度等多个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同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内部监控指标体系。

2.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进一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审慎监管要求,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严格监督检查措施,纠正不审慎行为,促使商业银行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增强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

3.合理安排过渡期。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分别给予2年和5年的观察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别达到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要求。

(三)强化贷款损失准备监管

1.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低于150%,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2.建立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监管部门将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经济上行期适度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经济下行期则根据贷款核销情况适度调低;根据单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适度调整贷款损失准备要求。?

3.过渡期安排。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三、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

根据国内大型银行经营模式以及监管实践,监管部门将从市场准入、审慎监管标准、持续监管和监管合作几个方面,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

1.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定义。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主要考虑规模、关联性、复杂性和可替代性等四个方面因素,监管部门将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论和持续评估框架。

2.维持防火墙安排,改进事前准入监管。为防止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模式过于复杂,降低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继续采用结构化限制性监管措施:一是维持现行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银行与控股股东、银行与附属机构之间的防火墙,防止风险跨境、跨业传染。二是从严限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结构复杂、高杠杆交易业务,避免过度承担风险。三是审慎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对于进行综合经营试点的银行,建立正式的后评估制度,对于在合理时限内跨业经营仍不能达到所在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银行,监管部门将要求其退出该行业。

3.提高审慎监管要求。除附加资本要求之外,监管部门将视情况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审慎监管要求,以提升其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是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自救债券,以提高吸收损失的能力。二是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三是进一步严格大额风险暴露限制,适度降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单一借款人和集团客户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四是提高集团层面并表风险治理监管标准,包括集团层面风险偏好设定、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资讯管理系统建设、集团内部交易等。?

4.强化持续监管。一是监管资源向系统重要性银行倾斜,赋予一线监管人员更广泛的权力,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监管,以尽早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二是丰富和扩充套件非现场监管体系,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监管评估框架,及时预警、有效识别并快速处置风险。三是进一步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现场检查精确打击的能力,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防止和纠正不安全、不稳健的经营行为。四是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采用产品分析、模型验证、压力测试、同业评估等监管手段,保证监管技术能够适应系统重要性银行业务和组织机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五是指导并监督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危机管理计划,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自我保护能力。?

5.加强监管合作。在跨境合作方面,建立对境外监管当局监管能力的评估机制,健全跨境经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提高资讯交流质量,加强在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合作。在跨业合作方面,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监管部门将加强与人民银行、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无缝式”金融监管体系,改进对银行集团非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

四、深入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

对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进行科学计量与评估是新监管标准实施的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新资本协议》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同步推进,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总体要求,从公司治理、政策流程、风险计量、资料基础、资讯科技系统等方面不断强化风险管理。2011年,监管部门将修订《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确立的相关方法准确计量监管资本要求,全面覆盖各类风险;同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健全内部资本评估程式,强化银行业稳健执行的微观基础。

对于表内外资产规模、国际活跃性以及业务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新的监管要求,实施《新资本协议》中的资本计量高阶方法。目前已完成了一轮预评估的第一批实施银行应当在已经取得的良好成就基础上,根据评估意见积极整改第一支柱实施的主要问题,并积极推进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建设,争取尽快申请正式实施。其他根据监管要求应当实施高阶方法或自愿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尽早制订实施规划方案。

对于其他不实施资本计量高阶方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从2011年底开始在现有信用风险资本计量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的标准方法,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并按照第二支柱相关要求,抓紧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式,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各类主要风险,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状况和管理能力相适应,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和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2016年底前,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应建立与本行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式。

五、工作要求

新监管标准实施是事关全域性的长期系统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准确理解新监管标准的实质,充分认识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意义,加强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新监管标准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制定配套监管规章

为保证新监管标准如期实施,2011年监管部门将修订完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及流动性风险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相关政策,为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开展新监管标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分期、分批地开展各级监管人员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新监管标准实施打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广泛的人才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和高阶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尽快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新监管标准实施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协调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董事会应负责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及有关重大政策审批,定期听取高阶管理层汇报,对实施准备情况进行监督;高阶管理层负责制定新监管标准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指导意见,全面进行差距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实施规划至少应包括:资产增长计划、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盈利能力规划、各类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资本补充方案、流动性来源、贷款损失准备金补提方案、各类监管指标的达标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实施规划编制,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四)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业务转型

谋求经营转型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满足新监管标准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在日益复杂经营环境下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坚守传统业务模式的前提下,在信贷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信贷质量。一是调整业务结构,制定中长期信贷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信贷的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管理,通过不断优化风险计量工具,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健全风险制衡机制,真正提升增长质量。三是创新服务。积极发展网路银行、电话银行、信用卡等渠道拓展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为资产业务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降低经营成本,扩大收入来源。

(五)持续改进风险管理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强化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完善风险治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董事会、高管层、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条线的角色和职能。二是强化资料基础,通过新监管标准实施切实解决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长期存在的资料缺失、质量不高问题。三是积极开发并推广运用新型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计量准确性。四是强化IT系统建设,为风险政策制定和实施、风险计量工具运用及优化奠定基础。五是强化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职能,强化与外部审计的合作,共同促进内部制衡机制建设。六是改进激励考核机制,建立“风险-收益”平衡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所面临的突出风险,包括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经济结构调整潜在的重大信用风险,积极探索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资本评估程式,确保资本充分覆。(相关报告推荐:前瞻产业研究院《网际网路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挑战及应对策略专项咨询报告》)

2015年我国弹簧机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弹簧机的技术积累逐渐已经趋于成熟,各个装置厂家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研发部门甚至和一些专业的线材成型领域的高校研究所联合,研制最新的装置
像德国的弹簧机老大WAFIOS的装置最新技术与最新控制技术的联合,已经达到了乃一企及的高度,装置独有的操作控制系统和独家的专利结构,堪称弹簧机中的宾士S600或宝马7系。在日本以MEC,ITAYA为代表的企业则是把装置的精密度提高到以个新的标准,也在自己的装置上开发出来了许多专用辅助装置,使用灵活方便。

现在生态家禽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你好,本人以自己的观察经验来回答您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的粮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前传统的家禽养殖换成了新的概念——生态家禽养殖。生态养殖的家禽比一般的饲料养殖的家禽的营养更丰富,更健康,更美味!但是家禽的生长周期更长,饲料养殖只需90天,生态的却至少要180天。可见,成本会更高,所以售价会更高。我曾在江西省的永修县里有幸见到生态家禽养殖基地,其养殖条件很优厚,地处旅游景点云居山和庐山西海的中间,生态条件得天独厚,鸡和鸭就在森林里放养,晚上鸡会在树上睡觉。这家养殖基地可以看成是国内家禽养殖行业的缩影,这个养殖基地是当地的七八户人家的联盟,全称是新云海原生态养殖联盟。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环境,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所以就抱团取暖。所以国内的行业状态可以说是向着欣欣向荣发展。不过,社会上卖的生态家禽良莠不齐,并非全是真实的。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可以肯定的是,原生态家禽一般不会低于70元,一般是100元以上。我这也算是普及下吧。

目前建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推进电子银行交易主渠道战略,最终将电子银行打造成为客户体验最佳的网路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是建设世界一流银行,推动金融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5年来,建行创新建设了包括国际网际网路站、个人网银、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简讯金融、电话银行和“善融商务”等在内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为全行改革发展和战略转型目标实现铺设了业务经营的“高速路”。

农业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国13亿人口,有9亿以上是农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其实现必须借助于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援。随着我国农村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程序也在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全面转型期,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倾向十分明显。现阶段,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是在存款与贷款方面,但农村在资金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限制。
农业银行在农村发展的制约来自于多方面。第一,在资金的利用上,农户多会选择单一的定期存款,缺乏多样化投资的意识。农户对于理财、基金、期货等了解的太少,甚至会认为后者就是一种风险“存款”,只会让资金减少,不会增加。这是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误解,更是缺乏金融知识的一种体现。第二,在货款方面,首先农村市场化水平低,农民的市场意识低,对市场反应不灵敏,难以承载高本成的商业性金融。农业是弱质产业,抗风险能力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且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他产业,经营风险大。由于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农户的经济活动资讯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反映,农村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农户和金融机构间的资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贷款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其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于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户,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资讯不灵,由此决定了农户贷款“小、散、多”的特点:首先,分散经营条件下,农户的贷款需求多为小额贷款。除此之外,对农户提供贷款需要较广的营业网点设定和足够的信贷人员配置。最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户的贷款用途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建房、子女上学、看病医疗、婚丧嫁娶等生活需求以外,对生产性资金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农户贷款的以上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成本较高。一方面,为农户提供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有足够的业务覆盖能力,需要设定较多的营业网点、配备足够的信贷业务员,金融机构的营业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未完善的条件下,农户的分散分布将增加借贷双方的资讯不对称程度,而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金融机构需要付出较高的监督费用和契约执行成本,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户放贷的成本。

专利交易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国内专利质量参差不齐,给交易带来极大困难

概述测绘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现代行业的应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测绘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测绘定位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3维座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充套件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充套件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充套件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各地连续执行参考站系统(CORS)的相继建立,极大地方便了GPS定位技术的使用。
目前测绘工作已完成了由手工模拟向数字化生产系统的转变,已成为城市资讯港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将面对全社会,及时提供基础地理资讯服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责任重大。

电磁炉、电饭煲等厨具行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几年发展时间,厨具行业已成为朝阳行业,进入一个从快速增长到逐渐成熟的质变阶段。
中国约有13亿人口,厨具作为家庭必需生活用品,市场空间是极其庞大的。近年来中国厨具市场销售量以35%的速度在上升。
2006年全年中国规模以上全部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71,223,029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7.71%;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6,504,844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1.61%,截至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489家。
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全部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1,075,322千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3.88%;2007年1-2月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0,060,189千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6.12%,2007年1-2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53,462千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7.17%;截至2007年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达528家。
2008年1-10月中国规模以上全部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1,075,322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3.88%。
近年来,中国厨具产业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资讯科技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方面讲,资讯科技有助于优化企业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在竞争中获取优势。而那些无法利用资讯科技改进流程的企业则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产品结构向美观、时尚、环保、能耗低的方向演化。低附加值的产品必须继续经受国内同行业的冲击和更深层次的竞争。
流通渠道酝酿变革。随着近几年家电连锁业的兴起,它成了当前家电业销售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家电连锁店的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已有厂家在寻求其它途径,如进入建材城和整体厨房展示厅等。
2009-2012年中国厨具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中投顾问

银监会在银行业监督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且银行高管人员在工作中如何配合监管

除了人民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监管。
银监会工作人员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知识只是作为银行的监管者,要看指标和数字。因此:工作上要给予他们积极配合和支援。一是已经注意到的问题不要刻意回避;二是不卑不亢,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才有利于沟通;三是注意他们的个性和爱好,银监很专业,有的人喜欢干脆,那就不罗嗦;有的人注重礼节,那就别落了俗套;有的人不爱喝酒,那你也不要喝大了,更不要多劝。总之,你要给人以诚实、干练、有礼貌的印象,沟通就好多了。

能详细说说积体电路行业的发展现状

22奈米以下 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不再适用,所谓后摩尔时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