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同理心的前提,是接纳自己和他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最近get到了一个新的概念——Sc值。它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让别人感觉舒服的一种软技能。

计算我们的Sc值,有10个指标:

居下,赞誉,抚慰,平静,关注,温和,关怀,鼓励,纵扬,顺水行舟。

居下——尊崇对方。

赞誉——不露声色的欣赏对方。

抚慰——安抚对方情绪。

平静——脸上无怒色。

关注——眼睛专注的看着对方。

温和——声音和悦,不出恶声。

关怀——感同身受的那种关怀。

鼓励——把他和别人比较时,要肯定他,而不是否定他。

纵扬——对他的未来,抱有无限信心。

顺水行舟——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对方。

Sc值的本质是开放的接纳他人,让他人的残缺能在自己这里得到修复。

而接纳别人的前提是接纳自己,而接纳自己的前提是看到自己的心是清明的、坦荡的、智慧的。

如果不够接纳自己,不够爱自己,不能修复自己的残缺,你就需要不断的向外索求,向外寻求爱,寻求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办法满足的话,人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焦虑的情绪中。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常常会做一些特别短视的事情(能拿到短期利益,但对未来长远发展没有帮助的事儿)。

而欲望的沟壑是很难被填满的,一次又一次,你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情来满足自己“被认可”“被关注”的需求,从而陷入到无止尽的对名利的追逐中,精神世界逐渐被外在世界中的虚幻景象所覆盖——趋于荒芜。

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忘了向内走,看看自己的心。如果自己不能给到自己足够的爱、足够的认可、足够的理解和关怀,怎么能奢望外界来填满你的“爱箱”呢?

被看到、被聆听、被关注、被理解……这些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人性。可是你能够判断出来对方在当前情况下,哪方面的人性需要被满足吗?

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就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而如果要了解人性,那么首先要非常清晰和透彻的了解自己。

毕竟,人性是相通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动机、意图、思路、需求都看不到、觉察不到的话,那就很难看到别人的。

所以为什么说,如果你想要洞察别人的情绪,你对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有深刻的洞察力;

如果你想领会别人的思想,你对自己的思考过程一定要能够进行一层一层的深度剖析;

如果你想要理解别人的观点,你需要先体悟自己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并能够清晰的表达和描述它。

也就是说,你需要先把自己的心走通,才能走进别人的心。你要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推测别人的下一步可能的行动。

尊重人性,就是尊重人性中的原始欲望。无论你是从事商业,还是专研学术,一 旦你尊重人性的本质需求,而不是以臆想的高端道德要求人类,你内心的怨戾就会消弥无形,你的事业,也容易抓到人性需求的根本。

没有走通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其实是很难对他人产生同理心的。

同理心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认知同理心,就是我们了解他人的观点、了解他人看事物的角度,了解他人如何理解事情的能力。

第二个方面是情感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以适当情感回应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这部分是互动的,我们可能会被对方感染情绪、与对方共感共情,唤起自己过去类似的情绪经验,从而体会到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并且通过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让对方有情感共鸣。

情感同理心和认知同理心之间彼此独立,能在情感上强烈共情的人不一定也善于理解他人的认知观点,反过来也是。

认知同理心很强的人,能够很快的发现事情的本质和对方的需求,很容易进入自己对他人、对事情的判断中,过早帮对方解决问题,事情是做对了,但是由于对方的情绪没有被同理到,就很难产生变化。

此时就需要情感同理心来回应对方的感受,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到了、被支持到了,这时候才会有行为的动力。

情感同理心强的人很容易被情绪主导,跟着对方进入对方的情感立场,陷入对方的情绪漩涡中。当对方的“天”在下雨的时候,情感同理心强的人也感觉在下雨。

此时就需要认知的同理心出来帮忙,踩住界线,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让自己有独立意识的状态,这样才能在陪伴对方时,让对方有充足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原则上两者必须并用,同理心才会完整。而表达同理的前提,是接纳自己和他人。

接纳自己,指的是接纳自己的所有,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包括不堪的过往、后悔的抉择、隐忍的情绪、错失的人和事……等等。只有当你能全然接纳自己的时候,才能心无旁骛的看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心,会接纳充满智慧的自己。所以,以“智慧”的方式行事,才是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自己,才会被自己的心全然接纳,才会与自己的“道”融合归一,这样的自己,才会给到自己充分的爱、欣赏与认可。

当你填满了自己的“爱箱”之后,才能把更多的爱和接纳给到别人。如果对方能够感知到你这份真诚而坦然的“接纳”,那么,在你表达同理心的时候,对方才会深深的被触动——这,才是同理心的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