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二三知己,足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我们先来说一说季羡林和胡适之的故事。

胡适之这个人,我们也称他胡适,听过这个名字的人,对他不会陌生。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还是翻译家,他翻译过很多作品,比如法国都德、莫泊桑和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他不仅精通众过古典文化,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家。

1948年时,胡适之在北京大学当校长,那个时候,季羡林也在北大教书,两人因此熟识。

在季羡林看来,胡适之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虽然是校长,但对所有人都很随和,总是笑容满面,亲切和蔼。当时,季羡林是授课老师,经常会找校长汇报工作,两人时常在校长办公室里交谈。

加上胡适之又是报纸学术副刊的主编,季羡林经常写文章给报纸投稿,两人除了工作上有交流,就连学术问题也要一起沟通。

季羡林写过一篇论文,他觉得自己写得很一般,观点有点不明确,他就拿给胡适之帮忙看看,第二天一早胡适之就给他回复了,季羡林知道,这么快回复自己,胡适之肯定是连夜看完的,胡适之告诉季羡林,他写得很好。这句话给季羡林带来极大的鼓舞,胡适之不仅当面表扬季羡林的学问,还在背后当着其他人的面表扬季羡林。

有一次,胡适之跟一群学术研究院的人一起喝茶,他对这些人说:“大家做学问就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这话传到季羡林的耳朵里,让他十分感动。

季羡林是个大学者,文化水平很高,同样的,胡适之也是一个文化人,两个人虽然年纪差了一些,但在学术研究上,还真是非常有默契。胡适之欣赏季羡林的才学,季羡林也很尊重胡适之,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都热爱做学问,所以两人互为对方的知己。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人生难得一知己。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交到很多普通朋友,但是知己好友却很难碰到。曾国藩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乎。这话就告诉我们,你交的朋友是好是坏,就决定了你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所以,我们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很重要,它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如果我们跟志同道合,有共同追求,共同理想的人交朋友,我们就离自己的奋斗目标更近,在朋友的鼓励和陪伴下,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跟那些才华横溢、人品高尚的人交朋友,我们也会丰富自己的学识,注意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好的朋友,就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好的同行者,他跟我们一起前进,在我们需要帮助时,愿意伸出援手拉我们一把。

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季羡林是非常幸运的,他的知己好友除了胡适之,还有另一个人。下面我们就要介绍他的另一个知己,朱光潜。

朱光潜是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也是有名的翻译家。

在1946年时,朱光潜在北大教书,是西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而季羡林的办公室就在朱光潜办公室的隔壁,季羡林是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两人都是老师,一个教西方文学,一个教东方文学,看似完全不同的学科,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个的友谊。

朱光潜是个认真的人,一丝不苟,碰到问题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他经常找季羡林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问题,两人一聊就是一整天。别看朱光潜是西方文化的研究者,但他对东方的文学也很精通。这一点上,季羡林也是中西合璧,东西方文化都特殊熟悉。两人不仅讨论文化,还会在翻译文学著作方面一起交流。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介绍中说过,季羡林本身也是厉害的翻译家,翻译了很多国外的作品。朱光潜也很厉害,他不仅把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作品翻译出来,还翻译了很多内容深奥难懂的国外作品。季羡林夸赞说:“这种难搞的翻译,除了朱光潜,再无第二人。”

朱光潜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专业的外语水平,勤勤恳恳地翻译出很多好作品。

季羡林不仅佩服朱光潜的才学,还佩服他在逆境中的从容态度。

我们都知道,咱们历史上有过十年文革的浩荡,朱光潜和季羡林都受到波及,被关进过牛棚里挨批斗。

当时季羡林很沮丧,他特别失望,觉得未来一片黑暗。但是朱光潜却没有被打倒。虽然住在破烂的牛棚里,但每天早上他还坚持锻炼身体,用季羡林的话说,那就是“东西结合,佛道沟通”的锻炼方法,有时候朱光潜还躲在角落里打太极拳一类的东西,结果被人发现了,狠狠批评了他一通,吓得季羡林都替他捏一把冷汗。

但朱光潜丝毫不害怕,被关牛棚的日子,他依然过得积极向上,在他内心是有着强大的信念的,他坚信黑暗的日子很快会过去,他要熬出头。所以他要好好活着,哪怕住牛棚也要早起打打拳,锻炼身子骨,等待光明的到来。

当时,季羡林是很低落的,他没有朱光潜那么豁达,当他看到很多文化工作者在这场斗争中,破罐子破摔,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感到压力和害怕。好在,他和朱光潜关在一个牛棚里的,朱光潜的积极乐观,也影响了他的心态,他试着跟朱光潜学习,身处低谷不放弃希望,坚定内心不彷徨,耐心地等待时机扭转。

后来文革结束了,朱光潜和季羡林平反了,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朱光潜已经70多岁了,还是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从事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生活得很有规律。每天清晨,他瘦小的身影就出现在图书馆门口,这一点让季羡林非常佩服。

一个古稀老人还在一门心思搞学问,把西方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引进到国内来,让更多人能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这对一个老者来说,太难能可贵了。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要是我们自己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别提坚持做学问搞科研了,怕是只能料理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了,哪里还会这么宏大的理想呢?

所以季羡林才会由衷地称赞朱光潜说:“他一生执着自己的追求,没有偷懒,在他近九十年的人生中,他走得并不容易,他吃过苦,受过难,顺利挫折都经历过,但他在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能遇见朱光潜这样的知己,真是十足的幸运。同时,在朱光潜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季羡林的影子。两人都是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把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知识,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

朱光潜逝世的时候,季羡林内心沉重,感到失去了重要的人,但他没有落泪,他觉得好友的价值实现了走得坦坦荡荡,没有挂牵,,一生无悔。身为朱光潜的知己,他应该为好友感到释然。

后来,季羡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朱光潜,在写的过程中,他好几次泪如泉涌,伤心难过。他懂得生死是自然规律,但想到这么一位老友,先自己而去,他终究还是落泪了。

从季羡林和胡适之、朱光潜的友谊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知己,是可以改变你人生的人。

这也是老话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

季羡林身边的友人们,都是学识渊博,热爱学习的人,季羡林本人也是如此。也许他们是因为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奋斗目标,他们走在一起成了好友。又或者因为他们恰好都在北大教书,所以彼此影响,最终成了一样优秀的人。

罗曼·罗兰说过:“有朋友,生命显示了它的一切价值。”

朱光潜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他说:“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的快乐。”

人这辈子,要是能有找到一个知己作伴,人生就不再寂寞,我们的心灵也会有了寄托,灵魂也有了依靠。

古往今来,泛泛之交很容易,但知己最难寻觅。所以,要是遇见了知己,千万要珍惜他们,珍惜这段友谊,因为知己能让我们受益一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季羡林和两个知己的故事,他跟胡适之和朱光潜曾是同事,后来成了好友。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兢兢业业搞学问,一门心思在学术研究上,他们是志同道合,有着共同追求的人,这三人都成了我们国家重量级的大学者。

季羡林跟这些好友,相处的时间并没有很长,但他们的交情却很深,胡适之跟朱光潜都比季羡林年长一些,他从这两位友人身上不仅得到了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也学会了人生经验。

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很多事情都能想到一起,很多问题的看法也都一样,跟知己交流,可以有话直说,不需要藏着掖着,他们都会理解你,在你需要支持的时候,也会无条件支持你。一辈子能遇见一个知己,就是莫大的幸运,如果能有二三个知己,那简直就是运气爆棚了。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珍惜生命里出现的知己,如果那个知己暂时没有出现,我们也不要着急失望,我们先做好自己,成就自己,然后静候知音。

下一节,我们将给大家带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