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过程的资料

汉字演变过程的资料???????????

第1个回答  2019-11-13
第2个回答  2019-07-14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第3个回答  2019-03-03
汉字的变化
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演变:一是结构,二是形态,三是简化,四是读音。它们经历了不断地扩充、约简、变形、变音,这样规范化的过程。
在演变中的商代文字还很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不定型,异体字多;二是方向不定,多数文字左右不分;三是两个字合在一起,合文现象严重。
周民族本是商王朝的一个异姓诸候国。是和商同文的。周灭商后全面继承了殷商文字。主要是金文大量增加铭文篇幅较长,四五十字以上的很多。最长的宣王时代的《毛公鼎》有497字。从形态上来看,周的金文字有两个演变:一是块面笔画线条化;二是诘诎笔画平直化,那种残留画图痕迹的曲曲弯弯的笔画平直了许多。
这说明在结构演变的同时,形态的规范化也同时在进行。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晚期,汉字在形态上有明显的从块面笔画向线条化过渡的迹象。线条化可是一次渐进的革命,没有线条化就不能彻底脱离图,不能约简为符,不能演变为后来的笔画。
在汉字规范化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秦的”篆”。在战国时期语言文字不统一。虽然大家都在拼符造字,但各地差异很大,带有随意性。秦统一后,强行标准化。以秦文为本,参照史籀大篆,略加省改,由李斯、赵高等人作范本。所谓小篆。大篆也是秦文,差别不大,不妨统称秦文为篆文。
秦文小篆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上的规格化,组成文字的符件的画法一致,无论这个‘符’出现在哪一个字中,而且符件在字中的组合位置也整齐化——或左右、或上下,或包含都有明确特定的布局。如‘言’‘女’字偏旁,在金文中有居左居右,在小篆中一律居左;小篆的第二个特点是追求线条美,使其或平直或匀圆,摆脱了象形的约束。这一抽象是一个飞跃。是从具象表意的‘意符’向抽象化形式化部件的飞跃。所以,现在选择汉字构件还按什么金、木、水、火、鸟、兽、虫、鱼、花、草、竹来分类组合编码,实在有背于汉字形式化的发展。秦篆的第三个特点是汉字的简化。用秦和六国中已省改的字代替未省改的字。简化也是汉字规范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隶”书做为篆的俗体,是由简略的篆书逐渐演变而成的。相传秦代开始就有了与篆书相近的隶书,在民间使用。在西汉时期,隶与篆并存。到了东汉对古隶改进产生八分书。字的结构平整,笔画趋于平直,并简化笔画。史称隶变,它最大的功绩是完成了汉字的形式化,彻底破坏了篆书中残存的画图的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因而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詹鄞鑫语)。
隶还改变了篆的”笔顺”,把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折转。因此隶在汉字形态的方块化,笔画的平直化和严格的书写顺序三个方面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正如平易的篆成了隶,平易的隶成了楷,唐代楷书已成熟,到宋代发展为宋体(今日字)。
篆的匀圆转笔,隶的“头雁尾”都还有一丝刻意画的痕迹,到楷便平易书写了。但楷比起隶来无大变革。
第4个回答  2018-11-16
额,这个我也不知道
第5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
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
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
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
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
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