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本背后的文化元素~《赵州桥》为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读懂文本背后的文化元素——以《赵州桥》为例,解读文字不少于1000字。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才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解读文本时,是否注意到文本背后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呢?

《赵州桥》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闻名世界的石拱桥,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篇说明文用简洁的语言不仅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并对这样设计的好处、美观具体介绍,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是中国的最古老的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跨越洨水。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初称赵州石桥,后称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为隋朝匠人李春所建。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石拱桥,全部用石灰石建成。1991年被选为“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世界著名古石桥”,均于桥头立碑纪念。

这篇课文全文结构清晰,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述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第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为了说明桥的坚固,课文先介绍了桥长和桥宽,以说明这样的桥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是相当雄伟的。接着具体介绍桥的设计,强调这种设计是桥梁史上的一大创举。最后介绍这种创新设计的好处,道出了桥坚固的原因。课文又通过具体描写桥两面侧栏板上雕刻着的龙,表现了赵州桥的美观。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这篇说明文蕴含的的文化元素,主要表现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语言表述清晰准确,语言虽平实,却充满情感。比如,用“没有”、“只有”、“横跨”写出了赵州桥的创新之一,在如此宽的河面上架设单拱桥,强调了桥的气势之壮,语句间充满了自豪;而“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小桥洞的数量和位置,还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之巧,寥寥数语,就把赵州桥独特的设计清晰地呈现出来。又如“既......又......”这个句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4个小拱在设计上的好处,从而揭示了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开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既对第二自然段内容进行了总结,又总领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介绍桥栏上的雕刻时,课文运用了排比句,“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等词语,把龙的各种姿态和动作描写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赵州桥就在我们眼前,课文里生动华丽的语言,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描写了这些龙栩栩如生,认真读来似乎就在眼前:比如:“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图案上龙的动作描绘的如此准确清晰、逼真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也表达了龙作为华夏子孙的图腾,人们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赵州桥》这篇课文不愧为一篇经典佳作,体现着永恒的魅力。说明文结构严谨,观点清晰、语言精彩,需要我们去精读、细读,慢慢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

于德明老师对《赵州桥》的文本解读指导:

一言以蔽之,赵州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是中国工匠创造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崇拜的象征。

统编教材总共四个自然段,一一道来。开篇第一段点明了它历史悠久——一千四百年,经过时光的磨洗和岁月的沉淀,这就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或建筑,而是文化了。

第二段写了它的精巧。它的设计巧妙就在于一个大拱独立支撑桥身的重量,精心就在于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就是这样的设计让它经历是一千四百年风雨的洗礼,这的确是一个创举,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出自工匠的别具匠心的创造,因此这一段饱含着对李春创造精神的褒扬。

第三段写它的美观,即桥栏杆上雕刻的龙形图案。众所周知,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它分明是五不像的一个怪物,但被赋予了行云布雨,风调雨顺的意象。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寄托着民众的美好愿望。

第四段直接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强调了它的文化价值。综上所述,赵州桥作为文化符号,其一它代表着一种创造精神;其二它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