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能组什么四字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1. 关于“岩”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重岩叠嶂、搜岩采干、千岩万壑、筑岩钓渭、岩穴之士、岩居穴处、岩栖穴处、岩栖谷饮、

枕岩漱流、岩居川观、万壑千岩、千岩竞秀、岩栖谷隐、重岩迭嶂。

一、重岩叠嶂:[ chóng yán dié zhàng ]

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2.出 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例 句

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何孱颜。 唐·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

二、搜岩采干:[ sōu yán cǎi gàn ]

1. 释义

比喻想方设法罗致闲散的人才。

2.出 处

《魏书·段承根传》:“剖蚌求珠,搜岩采干。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三、千岩万壑: [ qiān yán wàn hè ]

1.释义

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2.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3.例 句

~供野宿,羊肠鸟道笑津迷。

四、筑岩钓渭:[ zhù yán diào wèi ]

1.释义

傅说 初隐于 傅岩 ,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为 殷高宗 贤相。吕尚 钓于 渭 滨,后为 周文王 师。后因以“筑岩钓渭”指贤士隐居待时。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史臣至比之为筑 岩 钓 渭 ,亦过矣哉!”一本作“ 筑岩钓渭 ”。

五、岩穴之士:[ yán xué zhī shì ]

1.释义

指隐士。 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2.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

2. 关于岩字的四字成语

带岩的成语

详细

岩居穴处: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详细»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详细»

千岩竞秀: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详细»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详细»

千岩万谷: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详细»

重岩叠嶂: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详细»

重岩叠障: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详细»

重岩迭嶂:见“重岩迭嶂”。 详细»

岩穴之士: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详细»

岩栖穴处: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详细»

岩栖谷隐: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 详细»

岩栖谷饮:见“岩栖谷隐”。 详细»

重岩迭障: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详细»

筑岩钓渭:筑岩:商朝大臣傅说在傅岩从事版筑;钓渭:吕尚在渭水边垂钓。指贤士隐居待时 详细»

岩居谷饮:在山洞里居住,喝山谷里的水。指隐居生活 详细»

枕岩漱流:同“枕石漱流”。 详细»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详细»

搜岩采干:比喻多方搜求民间遗才。

3. 关于“岩”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重岩叠嶂、搜岩采干、千岩万壑、筑岩钓渭、岩穴之士、岩居穴处、岩栖穴处、岩栖谷饮、枕岩漱流、岩居川观、万壑千岩、千岩竞秀、岩栖谷隐、重岩迭嶂。

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96332 一、重岩叠嶂:[ chóng yán dié zhàng ] 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2.出 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例 句 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何孱颜。 唐·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 二、搜岩采干:[ sōu yán cǎi gàn ] 释义比喻想方设法罗致闲散的人才。

2.出 处 《魏书·段承根传》:“剖蚌求珠,搜岩采干。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三、千岩万壑: [ qiān yán wàn hè ] 1.释义 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2.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 3.例 句 ~供野宿,羊肠鸟道笑津迷。 四、筑岩钓渭:[ zhù yán diào wèi ] 1.释义 傅说 初隐于 傅岩 ,为胥靡版筑以供食,后为 殷高宗 贤相。

吕尚 钓于 渭 滨,后为 周文王 师。后因以“筑岩钓渭”指贤士隐居待时。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史臣至比之为筑 岩 钓 渭 ,亦过矣哉!”一本作“ 筑岩钓渭 ”。 五、岩穴之士:[ yán xué zhī shì ] 1.释义 指隐士。

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2.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