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中学”:年龄不同,方法不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1、两岁以前

这个阶段的玩基本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玩”,就是儿童自发地玩与学。这种“玩”由孩子掌控,随着孩子的兴趣开始、发展和结束。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发地观察、想象、调查、实验和创造,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成人的职责只限于确保孩子的身心安全,不应过多干涉孩子。

孩子的年龄越小(尤其两岁之前),越需要依赖感官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时,需要的自发性玩乐的比例越高。在确保孩子安全和家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成人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脏”和“乱”,鼓励孩子积极使用眼、耳、舌、手、鼻等各个感官参与游戏。

在幼儿时期的“玩中学”过程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当孩子对某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时,成人会忽略了其他种类的活动。比如有的孩子只喜欢爬上爬下,完全拒绝做任何拼图、手工类等比较安静的活动,或者反之,喜欢久坐不动。

实际上,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都略有不同,但是只要成人反复带领孩子尝试,他们就能对不同的活动产生兴趣,学习到不同的能力。

2、两岁到学前

两岁到学前的孩子有了自主行动能力,主要以感官认识世界。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游戏的引导开始越来越重要。

成人引导玩与学,是指成人在注意或参与了孩子的游戏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创造机会延伸他学习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老师看到孩子在画恐龙,就为孩子准备恐龙主题的书和玩具,这就是引导。同样地,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某些问题,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认识到并改正错误。比如看到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我们可以用故事、角色扮演、画画等方式向他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孩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成人不提供任何指引,孩子容易变得像井里的青蛙,满足于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已经熟悉的事物,停滞不前。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里有丰富的玩具和各种电子设备,但心智较同龄人落后;相反,有的孩子虽然拥有的物质不够丰富,但由于身边成人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早早就学会了如何持续地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

3、学龄后

孩子入学之后,成人规划的学与玩就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成人(主要是老师)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纲领和目标,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由浅入深地介绍给他们,同时提问、解惑。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能够坐得住,能够完成成人给的指令了。如果教学充满趣味、强调体验,孩子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和应用。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爬山虎的脚》的读后感。当时我们的校园里刚好长了一墙爬山虎,于是语文老师要求每个人下楼观察爬山虎后再写这篇读后感。经过这一番“玩”的准备,我们写起文章来明显比以前有热情,质量也更高。

适合不同年龄的“玩中学”

虽然玩总能给孩子带来益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的逐渐成熟,适合他们的游戏类型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蹲在地上玩泥巴对两三岁的孩子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到了十一二岁,玩泥巴这项活动自然就不在孩子们的选择范围之内了。

不过,成人也不应该生硬地以“太幼稚”为原因阻止孩子。比如告诉孩子“长大了就不应该再读故事书,应该看世界名著”,或者“画画太浪费时间,还不如补习数学”。

比较好的做法是带领孩子以有趣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活动。比如为孩子讲讲名著里的故事,或者做数学游戏,帮助孩子在轻松的玩中学到新知识。

下面,我会推荐几种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玩中学活动。这些活动既不昂贵,对场地、设备、时间等也没有太多的要求,非常容易实施。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于两岁以下的幼儿,自己学着吃饭、穿衣服、收拾玩具就是非常好的“玩中学”活动。别以为这是“干活儿”,其实自己动手对他们来说也是“玩”: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不仅锻炼了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在学着如何聆听和表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注意力、抗压力和反复尝试的能力都在提高。

虽然这种“玩中学”的机会随处可见,但是成人往往需要做心理上的调试。比如孩子自己吃饭,尤其用手抓的阶段,家里一定比较容易脏乱;或者孩子自己穿衣服,速度比较慢。这个时候,成人是否能够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得到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2、看游戏书

孩子到了两三岁,除了一般的玩具以外,游戏书也是非常好的“玩中学”的道具。这里的游戏书是指向孩子提供互动型活动的书,比较初级的活动有涂色、贴纸、走迷宫、剪纸、找不同等,进阶版的还包括创意手工和科学实验等活动。

游戏书的本质是让孩子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书中有多彩的插图、有趣的故事辅助,有些立体书还可以动手操作,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小任务,学到知识。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对游戏书不感兴趣,或者只喜欢某种特定主题的游戏书,这种情况下孩子就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了。家长不妨坐下来,跟孩子一起涂涂色、剪剪纸、做一个小手工。孩子即使一开始没什么兴趣,慢慢地也会产生参与感。

3、集体活动

当孩子产生了想要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的倾向,或已经交了朋友时,参加集体活动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更高层次的“玩中学”的机会。

尤其对于已经上了学的孩子,能够参加集体的运动、音乐类的活动,比如足球队、合唱团、乐队等,对他们的身心都大有裨益。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仅能使自己的技艺更为精进,也能够锻炼人际交往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当然,这类活动最好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而非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孩子只体会到压力,完全没有乐趣,“玩中学”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即使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运动、音乐类的活动,多鼓励他跟朋友一起见面、游戏,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当然,如果家长可以提供一些书籍、知识类的影视作品甚至科学益智类的小设备,孩子“玩中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勤有功,戏无益”这句话流传了近乎千年,但在现代教育的审视下,它并非百分之百正确。我们不妨与时俱进,将其改为“勤有功,戏有益”。

“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环节。我们成人如果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玩”的意义,珍惜它给孩子带来的“学”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玩中学”的环境和土壤,让孩子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