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1.

公元984年,南唐已经插上北宋的旗帜近十年,而身为“南唐旧臣”的柳宜此时只能头戴北宋的乌纱帽,沉浮于宦海之中,自然得不到新国主的重用。他屡屡长叹,就在一声声悠长的叹息中,四十六岁的他迎来了第三子,并取名三变,字景庄,在族中行七,故也唤柳七。

看似简单通俗的二字却寄托了柳父对三变深切的希望,三变取自《论语》:“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为君子的容颜气度有三种变化:远望着他,觉得严肃,接近他,又觉得温和,再听他谈吐,只觉得他义正言辞,一丝不苟。

三变自从幼时,便随着仕途不定的父亲在十里春风的扬州、松柏苍翠的山东费县以及烟波浩渺的岭南全州等地辗转漂泊,直到他十三岁,才得以归乡。

柳家位于福建崇安,山清水秀,文风昌盛。回乡后,家人为他专门找了颇有学问的塾师教授他学业,加上本身就聪颖好学,不多久,才名便在当地传开,十四岁时便能题诗并能写下“ 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的《劝学文》。

夜深人静之时,他也偶尔掩卷沉思,回首还不算遥远的往事,想到烟花三月的扬州,想到歌女咿呀软语的唱声,唱的尽是 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温飞卿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还有韦端己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父亲听后却道:不过艳科而已。但这些艳科曲调却深深刻在了三变的脑海中,抹之不去。

2

大约在他17岁时,依父母之命,娶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新婚燕尔,自是浓情蜜意。闲来便携手游步于家中的画堂绣阁,皓月当空,清风朗朗之时,便同坐窗前,看浩渺星空,只愿时光停驻此刻。深夜,二人相依相偎,三变对妻子许下白首不相离的盟约:

自古及今、才子佳人,少的当年双美。

且恁相依偎。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于深意。

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然,男儿应志在四方,更应求取三两功名,光耀门楣,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因此,纵有百般不舍,也终究得踏上征程。

三变19岁时,通过了乡试,准备前往汴京应试。清晨,薄雾未散,偶有鸡鸣,妻子红着眼眶为他打理好行囊,将他送到路口,泪眼婆娑,久久不愿离去。他亦是伤心脉脉,无处诉说,直到暮色四合,烟雨浓浓,他才黯然勒住缰绳,回首望向故乡,而与妻子同住的秦楼,早已望不见: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

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

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3

骑马换舟,途径杭州时,他不禁被秋天桂花飘香,夏季荷花十里的西湖美景迷倒。湖水粼粼,山峰重重,相映成趣。白日,他立于湖边,不远处便传来阵阵欢快悠长的羌笛声,老翁坐于柳下,安然垂钓。

夜晚,采菱的姑娘,划船而过,留下串串悦耳清脆的歌声。上千名的骑兵拥着长官而过,声势浩大,在微醺中,听箫声鼓鸣,赏烟色晚霞,吟诗作词。

这也是他写成的《望海潮》下半阙所写之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当时三变听说,孙何在杭州当官,便想去拜会,以求提拔,但孙府门禁甚严,他便专门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名妓,让她在孙府宴会上唱这首词,若问是谁,便告知是柳三变。

到了宴会当天,词曲惊艳全场,尤其是作为杭州父母官的孙何,后来三变便成为了孙何的座上宾。孙何受诏返京时,还曾许诺他,待三变抵达汴京,一定助他展翅高飞。谁料,孙何抵京当年,便病逝而去。

4

三变游过杭州、苏州、扬州,到汴京时,几年时间已过。平日除了备考之外,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填词谱曲,寻欢青楼,把酒言欢,很快才名便在汴京传开,慕名而来求词的歌妓越来越多。

渐渐地,民间也盛传出歌妓对他的崇拜之词: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远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在汴京的三变,如鱼儿在水中,逐渐变得得心应手,只等恩科一开,功名便顺手而来。妻子病逝的消息传来时,他才惊觉离乡已是多年,没想到那年离去时,路口一别竟成永别。

他匆匆归去,又匆匆而回,此后,他乡是故乡,三变再未回过崇安。回汴京后,他挥泪写下悼词《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5

1009年,26岁的三变第一次参加省试,最终榜上无名。因为在这年春闱之前,真宗下了道诏令:“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靡者,皆严遣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考试落第也在情理之中了。好在他还年轻,失落也有,也不用着急:

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

之后,他再次扎身于烟花巷柳,温柔乡之中,写下了许多词篇取悦佳人,如虫娘、心娘、琴娘、英英等人。其中虫娘更是他心中的白月光: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少年暗销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三变在汴京多年,经济来源其实主要来自为歌妓和乐工填词,以及红颜脂粉的接济,生活上甚至可以说是窘迫的。早已分不清是他给养了歌妓乐工,还是她们给养了他。

1015年,他第二次参加科考,落第;三年后,再考,依旧以失败告终,他无措,却更是愤怒,认为是皇帝无眼识珠。他想倒不如随心所欲地游乐!从此不论得与失,做个才子词人,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何况,在烟花巷陌深处的闺房里,放着丹青色的屏风。后面正住着他的意中人,更值得他去寻访。与她们相依相偎,享受风流,才是他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片刻,他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低声婉转的歌唱: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6

1022年,真宗驾崩,年仅13岁的赵桢登基,就是著名的宋仁宗,执政期间,汴京文化昌盛,政治昌明,如梦般繁华。但此时真正的执政者却是刘太后,他还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1024年,三变第四次参加考试,坊间传道:这次三变大放异彩,获得了主考官的一致认可,但是宋仁宗突然对试卷产生了兴趣,他查阅之后,看到了三变的文章,龙颜大怒,不及细看,便御笔一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三变再次落榜,他只能无奈叹息,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而此前父亲已经离世,他终究没能让父亲为他展颜一笑。十多年的汴京漂泊,并未能让三变考取到他心心念念的功名。他终于决定离开。

他离开那天,正是傍晚时分,秋蝉悲鸣,阵雨刚停。在长亭,来为他送行的只有一名女子,但此时却他们毫无心情畅饮。三变不舍离开,船夫已经催促启程,他与那女子双手紧握,四目相望,泪水涟涟,最终无言以对,三变知道今后再有好景,也如同虚设,无人可诉了。

登船后,他就提笔写下流传后世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

离开汴京后,三变辗转江南,在苏杭逗留了几年,五年后再次回到汴京,旧人已去,物是人非,故停留数月后,便收拾起行囊,一路向西。

晚秋傍晚,雨水萧萧而落,透过雨幕,便看到辽阔的江面,与天地融为一体。雨停,冷风渐起,天气乍冷,残阳西斜,他倚靠在高楼上,一眼望去,百花凋零,落叶纷飞。忍不住想回到故乡,此时的故乡已不是崇安,而是汴京。这一年,他49岁,途径甘肃甘州,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

1033年,刘太后病逝。仁宗终于得以亲政,在短时间内罢免了朝中刘太后的亲信。并于次年,为多年参加科举,却未中第的人特设恩科。

他听说后,立即策马返回汴京,这一年春闱,年已51岁的三变终于登进士第。

但他的第一份官职职位极低,辅佐吕蔚处理政务,他每日兢兢业业,一个月后,吕蔚就向朝廷破格举荐,结果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最终举荐失败。

升迁未成,三变仍旧把政务处理的一丝不苟,闲时便去游山玩水。三年后,任期满,调任为余杭县令,当地百姓十分爱戴爱戴他。他建成的楼也成了文人雅士常去的地方。

1043年,他本想用来进献讨好仁宗的《醉蓬莱》,却因为用词不当,惹怒龙颜,三变无奈之下,便去向同样颇有词名的宰相晏殊求救,希望对方能在仁宗面前为他美言几句。

见面后,三变说明来意,没想到晏殊问的第一句却是:贤俊做曲子吗?

三变却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思忖半晌,不卑不亢地回复: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晏殊回:我虽做曲子,却不曾写过“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淫俗之词。

话已至此,三变心内不由苦笑,那句子怎算的上淫俗?晏殊只是想借此嘲笑自己而已。

这场风波之后,三变大病了一场,病愈后,改名三变为永,改字景庄为耆卿,现在他不求高官厚禄,只求长寿安康。

北宋官员七十而致仕,柳永致仕后的第二年,卒。群妓将他葬于襄阳南门外,每到春天,她们便前来吊唁,谓之吊柳七。

后人有诗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