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古文中的"谢"字有哪些解释

”谢“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更换、替代。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谢。” 释义:就像季节一样不断更换。

2、询问、问候。 出处: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释义:太守询问罗敷:“愿和我同乘一车走吗?” 3、感谢,道谢。

出处:西汉 司马迁《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 释义:于是就让张良留下来道谢。

4、认错,道歉。 出处:西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由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道歉。 5、辞去、推却、拒绝。

出处:汉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释义:刘母拒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老妇我怎么敢(对她)说再嫁这件事呢?” 6、凋谢;死。

出处:唐 杜牧《留赠》诗:“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释义:不要在镜子前面哭泣了,等到蔷薇花凋谢的时候就回来了。

7、告诉,劝诫。 出处:汉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释义:多多劝诫以后的人们,以此故事作为警戒,千万不要不要再犯同样的悲剧。 8、告辞,告别。

出处:西汉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释义:侯生看公子的脸色始终不变,才辞别了朋友上车。

9、姓。如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

扩展资料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谢,辤去也。从言,䠶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谢,辞别离去。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䠶”作声旁。

词语解释 1、谢绝 [ xiè jué ] 释义:婉辞,拒绝。 2、致谢 [ zhì xiè ] 释义:向人表示谢意。

3、道谢 [ dào xiè ] 释义:用言语表示感谢。 4、代谢 [ dài xiè ] 释义:交替;更替。

5、感谢 [ gǎn xiè ] 释义:用言语行动表示感激。

2. 文言文中谢有哪些意思

1.认错;道歉;谢罪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辞去官职;推迟

范晔《后汉书。鲁恭传》:“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3.拒绝

4.告;问

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5.辞别;离开

郭璞《游仙》“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6.感谢;酬谢

班固《汉书。张汤传》“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7.衰退;凋谢;死亡

李山甫《落花》“落魄东风不借春,吹开吹谢两何因”

3. 帮我翻译一段文言文谢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昂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昂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昂,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

太史公说:商君,他的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资质。再说凭靠着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被任用,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昂,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君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但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

4. [文言文] 谢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用法

,“谢”,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义项:道歉、推辞、告别、感谢、告诉、凋落。

如果不考虑语境,《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理解成“感谢”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看,刘邦“距关,毋内诸侯”,想在关中称王,惹怒了项羽,准备以四十万大军来攻打刘邦,项伯私下答应刘邦,回去替他说情,并且告诉他,第二天要早一点来“谢”。

这时还不能肯定这个“情”能不能说下来,要说“感谢”,实在是早了一点。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它理解为“道歉、谢罪”,这样文意就通了:项伯的意思是,一方面他自己为刘邦说情,另一方面,刘邦也要亲自去赔礼,说软话,才有可能解除这次危机。

同样,《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一句,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把这个“谢”理解为“感谢”也合乎情理:自家有女儿,别人来给说媒,做母亲的当然要“感谢”了。但再看下文,这样理解就有问题了,“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她“岂敢言”,不敢作主,那么前面显然就不是感谢了,而是推托,婉言谢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