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真的是古人的错别字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从前有一个古人,他有一个字不会写,就用了一个别字。后来这个别字就变成了通假字。

啊这么草率的吗?重来!

通假有两种:

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无其字的通假。

通假字的祖先一般有三个:

古今字(本有其字)

异体字(本有其字)

假借字(本无其字)

古今字

假借字

古今字,顾名思义,一个出现得早,一个出现得晚。

意义引申分化

比如“取”,当年它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两大意思:“捕捉”和“娶妻”。古人看它辛苦,给“取”加了个“女”字旁,摇身一变成了“娶”,挥一挥衣袖带走了“娶妻”这个意思,只剩下“取”独自“捕捉”,流下了独立的泪水。因此,在“娶妻”这个意义上,“取”是古字,“娶”是今字。这种今字是由意义引申分化引起的。以现在的眼光看,“取”就是“娶”的通假字。

古字借做他用

还有一种是由于古字借做他用引起的。比如“其”,你敢信它最初是个象形字,本意是“簸箕”。结果细心的古人发现没有字表示语气副词和指示代词。大概当时的社会人都用象形字,他们一看“其”这个字挺nē,大手一挥,就它了。于是“其”彻底和“簸箕”说拜拜,“簸箕”委屈巴巴地用“其”加了个竹字头继续完成使命。因此,从“簸箕”这个意义上讲,“其”是古字,“箕”是今字。

而在“其”表示语气副词和指示代词之前,并没有字词表示这个意思,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其”就是假借字。类似的还有“自”本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假借为“自己”的“自”;来:本义是指“麦子”的象形字,假借指到来的“来”。

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一字多形不好记还容易搞混。这就像毛爷爷印了很多种,花的时候不只看数额,还要挑样子。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潮流的事呢?还真有缘由。

这得追溯到春秋战国那个群魔乱舞的时代,文字也是花样百出。虽然秦始皇一声令下要“书同文”,然而“焚书坑儒”让之前有记录的字很多都消失了。当时很多内容都是口耳相传,这样就导致有人要记录的话有的字要么记错了,要么听错了,要么写错了,要么想不起来随便找个字先填上。这就出现了很多异体字。

再往后有的字简化了,简体字和繁体字同用,也构成异体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避讳”产生异体字,比如明代避讳天启帝朱由校的“校”,改为“较”、“挍”。

你说是不是闲得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