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关于诚信的还是一种策略

快点,急到无法想象到的地步

第1个回答  2008-12-17
是策略
第2个回答  2008-12-18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仅昙花一现,最终接替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晋文公重耳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由于不被晋献公喜欢,有杀身之危险,就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这一逃,就是十九年,期间,周游列国尝遍疾苦、历尽磨难,遭遇冷遇,倍受侮辱……。
这一年,重耳一行离开宋国,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隆重接待,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后来,重耳果真回国即位-----晋文公。他注重百姓疾苦,强力整顿内政,全力发展生产,很快就将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很快就应验了重耳当年的诺言,为了霸主地位,晋国与楚国面临战争。
楚军向晋军驻扎的地方发动攻击,晋文公立刻命令军队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军队强盛,楚国带兵的只是个将军,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晋国的谋士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停下来,楚军步步紧逼,跟晋军遥遥相对。
楚将军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一交手,楚军便被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又连忙下令,吩咐晋国将士,只把楚军赶跑,不再追杀。
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就约了各国诸侯开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由重耳的退避三舍,我想到了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做人的一个起码的标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其意思是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
古时候曾参为了诚信,不欺骗孩子,将家里种猪杀掉;商鞅为了变法,“立木为信”,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另外我们的成语中的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均是讲的诚信之重要,由此可知“诚信”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占之比重。
可是,我们当今社会,“诚信”竟然出现了危机,从政治领域中的欺上瞒下、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弄虚作假、数字政绩等;到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再到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从政府机关信用到领导干部信用;从金融机构信用到商业企业信用乃至个人信用,几乎全部沦落到了被质疑的境地,可悲啊!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怎么会形成此种风气呢?我以为,主要是一部分领导干部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笃信封建迷信所致。这些领导干部一旦丧失诚信,就造成一些政府部门出现诚信危机,以至最后波及到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诸领域。当然,风靡社会的一些所谓“处世哲学”“厚黑学”书籍和封建社会残留的糟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风盛行的危害是极大的,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歪风邪气,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要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怎样遏制这种风气呢?笔者认为: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首先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在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各行各业开展诚信活动;其次要规范政府行为,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再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使诚信之风重新覆盖中华大地,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发扬光大。
读史以明鉴,通过读史,使我想到了诚信,发表了这些感慨,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085ad010007ni.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