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胃病高发?

2006年的4月9日被国际自然医学和养生工程研究会、世界健康管理联盟定为第一个"国际养胃日"。

第1个回答  2023-04-11

胃病

现代社会中,年轻人胃病多发的原因有很多。胃病是指胃的炎症、溃疡、功能紊乱等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导致年轻人胃病多发的主要原因。
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加班或者过度消耗体力,导致胃肠道的正常生理节律被打乱。长期的生活不规律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胃黏膜受到损害,从而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
不良的饮食习惯:现代年轻人普遍偏好高糖、高脂、高盐、高咖啡因等垃圾食品和快餐,而忽视了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长期以来,高脂、高糖的食物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病。
心理压力大: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年轻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持续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态会导致胃肠道神经系统紊乱,引发功能性胃肠道紊乱,如胃痉挛、胃脘疼痛等,甚至诱发溃疡。
环境污染:现代城市中,空气污染、水质污染、食品污染等环境问题严峻。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年轻人容易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导致胃肠道受损,胃病的风险增加。
不良生活习惯: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吸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会对胃黏膜产生刺刺激,损害胃的健康。例如,吸烟会导致胃黏膜受损,降低胃黏膜对酸的抵抗能力;过度饮酒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引起胃炎和溃疡;熬夜和暴饮暴食会扰乱胃的正常生理节律,增加胃病的风险。
缺乏运动:现代年轻人普遍缺乏足够的运动,长时间的久坐和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容易导致胃胀、便秘等问题,从而增加了胃病的发生风险。
过度使用药物:现代年轻人在面对各种健康问题时,可能会过度使用抗生素、抗酸药、镇痛药等药物,从而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破坏胃的正常生理平衡,导致胃病的发生。
遗传因素:有些年轻人可能存在胃病的家族遗传倾向,如胃溃疡、胃癌等,这也增加了他们患胃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现代年轻人胃病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方式不规律、饮食习惯不良、心理压力大、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过度使用药物以及遗传因素等。因此,年轻人应当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心理压力,保护胃的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和就医,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胃病问题。

第2个回答  2023-04-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胃病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胃溃疡、胃炎等症状,这让人们开始关注起了年轻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饮食习惯不健康

现代社会中,快餐店和便利店的数量不断增加,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也越来越不健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胃部负担,导致胃病高发。此外,一些年轻人也喜欢熬夜吃夜宵,胃肠道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也容易造成胃部不适。

压力过大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年轻人背负着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这也会导致胃病的高发。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失调,使胃肠道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胃病等相关问题。

运动不足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缺乏运动,这也是胃病高发的原因之一。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部的血液供应,从而提高胃部的消化功能。而长时间的静坐不动则会导致胃肠道功能下降,引发胃病等问题。

不良的生活习惯

一些年轻人经常喝酒、抽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会直接影响胃部的健康。长期酗酒和吸烟会使胃黏膜受到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现在的年轻人胃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饮食习惯不健康、压力过大、运动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为了预防和治疗胃病,年轻人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减少压力、多进行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防止病情恶化。

第3个回答  2023-04-11

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打工人春节回家最大的期待,除了和家人团聚,可能就是家里的一桌好菜了。

过年在家的几天,终于可以摆脱外卖和食堂,在家吃点好饭好菜。甚至还能奢侈一把,龙虾、帝王蟹、和牛,平时不舍得吃的高级食材,摆上年夜饭的饭桌都理直气壮。

但你的胃不一定和你一样开心,大吃几天之后。还没到吃饭的时间,肚子自己就先胀了起来。吃完不久,肚子可能又莫名其妙的疼。到了半夜,还会反酸恶心。

虽然自己还和过去一样,有着一颗吃货的心,你的胃却告诉你,它已经不再是吃货的胃了。

没有春节这个集中大吃大喝的机会,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的胃有多脆弱。

每年春节过后,各地医院都会迎来一波就诊人数小高峰,消化内科诊室往往人数爆满,众多患者捂着肚子在候诊区等待。

虽然这是暴饮暴食导致的节日病,但也可以算一个提醒。因为在中国,有胃病隐患的人相当多,但察觉自己胃病的人却很少。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可能都已经得了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患者通常没有特别一致的症状,甚至一些患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一直没有特别准确的发病率统计。不过通过间接的方法,也能估计出中国慢性胃炎患者的比例。

慢性胃炎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率非常高的病菌,现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1类致癌物。它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慢慢的侵蚀胃的黏膜,缓慢的破坏你的胃。

2017年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指出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70%到90%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反过来,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有慢性胃炎。所以,通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例,大概就能推断出多少人存在慢性胃炎这种隐患。

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当之高,香港中文大学参与的一项研究,汇集了263篇全球范围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报告,估计出中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55.8%上下。

一般来说,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会比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要略高。甚至有比较高的估计认为,中国慢性胃病的患病率高达90%左右,即使采用比较低的估算结果,中国至少一半人都难逃慢性胃炎的阴影。

可能你现在还没有什么症状,最多也就是偶尔聚餐之后,有点肚子疼、胀肚、反酸水,最严重也就是呕吐,不到一天就好了,但这不是掉以轻心的理由。

慢性胃炎是个耐心的杀手,它的的发作需要时间,慢慢地损伤人的胃粘膜。年纪越大,人越容易患上慢性胃炎,到了爸妈的年纪,可能就要抱怨老胃病了。

况且即使是年轻人,现在患上慢性胃炎的比例也不低。华东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小规模的调查,抽取了900多名恶心、呕吐、腹痛的同学做了检查,结果接近10%的学生已经有了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只是胃走向崩坏的第一步,在慢性胃炎的患者中,大概有一半会患上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5%左右的人,萎缩性胃炎会发展到晚期。

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一小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会沿着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这条路走到终点:胃癌。

东亚地区,尤其中日韩三国,一向是胃癌的重灾区。每一年,全球六成的新发胃癌病例都来自东亚地区。

在中国,胃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中国的第二大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观察站的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胃癌约47.8万例,大概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5%。

胃癌同样是一种越老越容易患上的病,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现在胃癌发病的中位数年龄接近70岁,看起来离年轻人也太遥远了。

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中,也把年龄在40岁以上,作为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一个特征,日本和韩国目标人群的年龄还要更高。

但这不代表胃癌和年轻人没有关系。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项研究,考察了1990到2019年中国胃癌各项数据的变化,他们发现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但糟糕的是,尽管其他所有年龄段的胃癌发病率都下降了,15到4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而且和慢性胃炎一样,胃癌也是一个非常隐蔽的杀手,将近一半的胃癌患者,在早期根本没有什么预警的症状,在中国,90%胃癌患者查出时已经错过了方便治疗的胃癌早期,来到了发展期。

更严重的是,年轻人得胃癌,结果可能比还老年人可怕。

美国梅奥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早发性胃癌和老年人中更容易发作的胃癌有着不同的基因组亚型。它的生长和扩散速度通常更快,预后更差,并且对传统化疗的耐药性更高。

日本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一项小规模研究也证实,4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而且生存率也不好于60到69岁年龄段的患者。另外,可能是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上心,没有尽早去医院检查,年轻患者中患Ⅲ期和Ⅳ期的晚期胃癌比例也要高于其他年龄段。

癌症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是时候注意自己的胃了。

这些家乡特产,带了也要少吃

如果要注意胃的健康,当然是从饮食开始。过年回家,免不了要带特产回来,回来时一行李箱都装满了家乡味道。不过再好吃,这些特产也要少吃一些。

老家在东北的,最好少吃烧烤酸菜,去南方过年的少吃腊肠咸鱼,家在东南的尽量少用鱼露虾酱,在西南的也不要多吃火腿。因为这些饮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高盐。

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是高盐饮食的重灾区,日本有拉面,韩国有泡菜,中国各地基本都有几样含盐量的传统美食。

这些美食或许让你吃得停不下来,但是过多的盐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加速胃病的进展。甚至盐还会和幽门螺杆菌“合作”,促进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交叉破坏你的胃。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数据显示,与低盐摄入者相比,盐渍食品摄入量高的人群,患胃癌的相对风险高出1.7倍。

腌制和熏烤食物更要少吃,这些食物不仅高盐,而且致癌物亚硝酸盐含量特别高。

经过熏烤的加工肉类食品,还有多环芳羟等致癌物质。高盐、亚硝酸盐、多环芳羟几种因素交叉,吃下去就是吃下一份致癌套餐。一份跨国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加工肉,非贲门胃癌的发病率会增加18%。

其实无论是腌制还是熏烤,最初都是在缺乏保存食物条件下采用的防腐手段,虽然保存了食物,但破坏了健康。如果有其他选择,尽量少吃这类食物对健康比较有利。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90年代初的研究就发现,早买冰箱,居然也能防胃癌。可能是当时的冰箱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家里有了冰箱,就可以少吃腌制的食品和不新鲜的饭菜,也就减少了胃癌的风险。既然现在冰箱几乎家家都有,吃腌菜熏肉的旧习惯也该改改了。

改变饮食习惯效果如何,可以看看亚洲移民出国前后的变化有多大。

韩国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详细统计了1988年到2007年间亚裔移民去美国加州之后,胃癌发病率的变化。发现第一代亚裔移民的胃癌发病率持续降低,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胃癌发病率几乎接近美国本地人水平。其中华裔移民变化是最明显的,他们的胃癌发病率比大洋彼岸的同胞低了四分之三左右。

作者的猜测是,这是饮食文化适应的后果。简单地说,就是移民吃的越来越美国,泡菜之类的腌制食品逐渐退出了食谱。这虽然给亚裔移民带来了肥胖和糖尿病的困扰,却让他们大大减少了胃癌的发病率。可见少吃高盐和腌制食品的对胃癌预防有多重要。

就算不上班,很多人还是不会按时吃饭。北京某学校医学院师生的一次调查显示,即使是医学生甚至医学教授,在饮食方面往往也做不到按时吃饭,三餐经常不规律。

师生中每天按时吃早餐的人只有四成,接近一半的人偶尔吃,甚至有一成人从来不吃早餐。至于为什么不吃,八成师生都表示,太忙没时间。听起来挺无奈的,可能是学习压力实在太大。可没时间吃早饭,却有时间吃宵夜,接近四分之一的师生都有吃宵夜的习惯。

不按时吃饭,受苦的就是你的胃。对北京三家医院慢性胃炎病人患者的调查显示,三餐不规律和腹痛、腹胀、打嗝、恶心、反酸、胃灼热六种症状都显著相关。

如果说三餐规律是知道做不到,另一种习惯你可能根本没注意过,那就是吃饭太快。吃饭太快咀嚼不充分,会加剧胃肠的消化负担。慢性胃炎患者的反酸、打嗝症状,都可能与吃饭太快有关系。

那么吃多快算快呢?山西某医院对院中的患者做了统计,大概四成胃病患者吃饭时间在10分钟以内,而其他患者吃饭这么快的比例,还不到胃病患者的一半。

三餐不规律、吃饭快不仅会让胃出现各种症状,在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中,三餐不规律、吃饭太快,都是可能的胃癌危险因素。

另外,出门在外,自己做饭的人少之又少,而在外吃饭,就有感染上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第4个回答  2023-04-11

现在年轻人胃病高发的原因有多方面:

    饮食不规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存在三餐不定的习惯,经常不吃早餐或常吃宵夜,这是导致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缓解胃部疾病,就需要按时进餐;同时,也要少吃麻辣烫、火锅、烧烤、油炸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生活方式不健康:现代年轻人普遍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吸烟等都会对胃部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药物副作用: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身体因为工作关系以及大环境的影响,身体状况已经属于亚健康状况。 时不时还会出现点小毛病,有的人出现小毛病时可能会通过食疗的方式进行缓解,但有的人就嫌太麻烦了,效果太慢,直接吃点西药解决,而胃正是研磨消化的主要器官之一自然也会受到伤害刺激,毕竟是药三分毒。

    情绪不稳定:人体肠胃道对情绪有一定的敏感性。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在抑郁消极的情绪中,那么其肠胃功能就会降低。

总之,年轻人易患胃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不良的情绪、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关。要预防胃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药物滥用,以及保持情绪稳定。

第5个回答  2023-04-11

现在年轻人胃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段分析:

饮食结构不合理:现代年轻人普遍饮食习惯不健康,偏食、暴饮暴食、过多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等不良习惯导致肠胃负担过重,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精神压力大: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面临的学业、工作、生活压力较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疲劳等状态,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胃病。

不良生活习惯:现代年轻人普遍不注重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饮酒、吸烟等习惯容易损伤胃肠道,并导致胃肠道疾病。

环境污染:现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水质不佳等环境因素也会对胃肠道健康造成影响。

长期服用药物:现代年轻人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如抗生素、消炎药、镇痛药等,这些药物容易对胃肠道造成伤害,导致胃肠道疾病。

综上所述,现在年轻人胃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和长期服用药物等因素。因此,为了预防胃病,年轻人应该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精神压力、避免环境污染和合理使用药物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