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委党校的发展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1943年2月,延安分区常委成立,并于3月7日正式办公,边区直属常委同时撤销。延属分区常委成立后,为加紧培养提高地方干部(主要是区、乡级干部),一面接管了延师(边师)地干班,一面抓紧选调干部,于1943年秋季正式招生,创办了延属地方干部培训班,1948年1月,为迎接西北解放战争转入反攻的胜利形势,根据中共西北中央局的批示,延属常委以延中地干班学员和奉命从山西临县白文镇迁回瓦窑堡的部分延中学生为基础,在子长县瓦窑堡米梁山成立了延属分区党校。延安光复后,学校奉命迁回延安。
1948年5月,西北党校奉命迁回延安。6月12日,西北局决定:延属分区党校并入西北党校,成立西北党校附设延属干部训练班。10月,改称西北党校延属干部学校。西安解放后,西北党校奉命迁往西安小雁塔,延属干部学校从西北党校分离出来,并接收了西北党校移交的全部校产,在延安花石砭西北党校旧址继续办学。1949年6月,延属干校撤销,成立陕北区委党校。1950年4月陕北区委党校撤销,成立延安地方党校。从此,延安党校真正成为在延安地方常委领导下的地方党校。
延安党校自1943年创办以来,曾多次更名,屡迁校址。这在全国党校中都是不多见的。1950年4月延安地方党校成立时,校址就由花石砭迁往清凉山解放日报社旧址。1954年7月,延安地方党校更名为延安地委党校,校址迁往七里铺原“黎明毛纺厂”旧址,1958年1月,延安地委党校更名为延安地委初级党校。1959年4月,又改称延安地委党校。1962年夏,延安党校迁址马家湾(原地区农校校址)。1964年8月,延安党校因“文革”再次停办两年。1970年1月,延安党校被成立的延安地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所取代,校址迁往王家坪旧址后沟。1973年3月,延安党校再次恢复延安地委党校名称。1975年7月,延安党校更名为延安地区“五.七”干校,校址迁往延安南川金盆湾。1977年11月,地委决定恢复延安地委党校名称,并由金盆湾迁回延安城内,1978年6月,党校正式恢复延安地委党校名称,并于10月份完成搬迁任务,开始在城内新校址(即原延安地区第三招待所,也就是现校址)办班。从此以后,延安党校校址再未变迁。1997年1月延安撤地设市,延安党校亦更名为中共延安市委党校。
延安市委党校60年办学历史,是与党校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曲折发展的党校校史,是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缩影。60年来,延安市委党校在常委的领导下,以为延安培养德才兼备的地方干部为宗旨,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延安的地方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为党的总路线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是党校办的总规律。延安市委党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主要把增强干部党性锻炼和提高文化水平作为办学的重点,完成了各个时期党委交给自己的干部培训任务。1957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失误,党校办学也毫无例外的打上了历次政治运动的烙印。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党校也遭到一场严重的政治浩劫。
改革开放使我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与稳定,延安市委党校在这一时期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延安市委党校响应党的号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办学思路,1985年延安党校升格为大专体制。正规化办学以来,党校把全面提高干部党性锻炼,系统提高文化专业知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旨,在巩固、提高主体班次办学质量的基础上,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脱产长训学历班。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办起中央党校函授班和大专、本科、研究生走读班,形成了长短结合,中、省、市、县四级党校联合办班的新的办学格局。改革开放使延安党校与全国兄弟党校直接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校委适时提出并实施开放办学的战略,使延安党校由一所偏远山区的封闭党校转变成为一所面向全国承担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开放型党校。
由于历史的原因,延安党校曾屡迁校址,基本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延安市委党校还在山上办学,直到90年代后期,延安市委党校还是一所没有围墙、四通八达的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校人在市委(地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全校教职工的团结奋斗,使党校基本建设突飞猛进,先后修建了职工住宅楼、图书办公楼、校园大门在围墙,硬化、美化了校园。建起了微机室、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级站,餐厅、礼堂亦装修一新。校园通讯网正在建设之中。党校的各项改革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回答